顏丹:習近平賀拜登 叫板川普還是走投無路?

11月25日,中共黨媒發消息稱,習近平已正式致電拜登,「祝賀他當選美國總統」。在不少人看來,習近平此時的這一反應既顯得突然,又有點姍姍來遲。自從拜登自行宣布「勝選」之後,英、德、法等大國政要都趕在第一時間給拜登發去了賀電。這足以表明,要想恭喜誰,肯定是宜早不宜遲。

相比那些西方政要,習的動作像是慢了半拍。但跟中共以往的慣例相比,習此時電賀一個未正式當選的總統,又顯得太著急。資料顯示,2000年美國大選時,也曾出現過選票爭議。當時經過了36天的法律訴訟,最終是由美國最高法裁定小布什勝選。而在兩天後,江澤民按慣例向小布什發去了賀電。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大爆冷門,不被看好的政治素人川普意外當選了。當時北京也沒有急於致賀,而是等希拉里發表了敗選演說後,才向川普發去了賀電。

如今,美國的最高法院並未宣布拜登已當選,而川普更沒有要發表敗選演說的意思。直到11月26日,川普還在白宮記者會上再次重申,「這次選舉是一次欺詐,這是一次非法操縱的選舉」。當晚,他又在推特上寫道,「(我在記者會上)提出的主要觀點是:2020年選舉被操縱,以及我贏了!」

即便在大陸牆內,「川普拒不認輸」的說法也頻現報端。就連中共外交部在面對「多國政要祝賀拜登,為什麼中方遲遲沒有表態」的記者提問時,也已表明「大選的結果會按美國法律程序確定,至於何時發出賀電,要按國際慣例辦理」。但離奇的是,僅在4天後,中共外交部就打破了這一慣例,其「態度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未久,習近平也正式發出了賀電。

對此,牆內一篇題為「中國為何要在此時表示祝賀」的文章解釋道,「中美關係是最重要的國家關係,拜登勝選已經板上釘釘,與其等待官宣,不如掌握主動,留個好印象」。但讓人覺得納悶的是,西方政要都搶著祝賀時,中共怎麼沒想起「主動」來?比人家慢了好幾拍,還指望能「留個好印象」?更可笑的是,針對「中方遲遲沒有表態」,牆內已有文章說漏嘴,稱中共「不願隨美國媒體、多國政要起舞,以免落下『干預美國大選』的把柄」。而此時,美國大選被干預的證據已浮出水面,中共趕在這風口浪尖上賀拜登,就不怕落下把柄了?

11月20日,美國聯邦選舉委員會主席公開表示,川普團隊正將「合法指控」提交到法院。包括許多聲明有選民欺詐的宣誓證、著名數學家發表的賓州高達10萬張選票受質疑的宣誓書在內的多項證據都足以指證,此次美國大選中的欺詐行為是真實存在的。

11月24日,美國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在當天播出的訪談節目中表示,他所組建的專業團隊對此次大選的網絡計票流向進行監控時發現,它100%是被操縱了,更有證據顯示,中共絕對介入了操縱。而在不久前,美國資深律師鮑威爾也公開指證,大選舞弊背後是共產黨的資金。這或許正是中共為了避嫌,一直不跟風發賀電、謹慎觀望美國大選的最關鍵原因。

此外,路透社/益普索在11月13日到17日間進行的調查顯示,認為今年總統選舉「合法、準確」的美國人比例比2016年同期下降了7%;而認為此次選舉是「非法投票或操縱選票的結果」的美國人比例卻提升了12%。

隨後,美國調查研究和戰略服務公司McLaughlin & Associates在11月21日到23日間進行的調查還顯示,67%的美國人認為,川普提出在選舉關鍵州重新計票的要求是合理的;51%的美國人認為,民主黨執政的大城市有選民欺詐的問題;35%的美國人認為,選舉中存在著重大的舞弊行為。

正當諸多證據與民意都指向民主黨及拜登有重大舞弊嫌疑時,除了中共,有哪國政要會趕在這當口上,去給拜登發賀電?歐洲那幾國發賀電的,基本都趕在拜登有希望瞞天過海、竊政成功的得意之時。如今,眼見他節節敗退、官司纏身,與之勾兌、沆瀣的早就溜之大吉了,又怎會上趕著去暴露自己?最近,俄羅斯總統普京就很明智的當眾表示,目前大選結果未定,無法承認民主黨候選人拜登是當選總統。他明確指出,候選人的「勝利必須得到敗選方的認可,或者其勝利是合法、正式的」。

與普京的明智恰恰相反的是,中共偏往槍口上撞,不是因其腦子進水,而是它已走投無路了。這場關乎中共生死的美國大選即將塵埃落定,中共但凡覺得自己還有生路,都不會做出這種耍橫式的找死行為。中共應該深知,美國大選的最終勝利者根本不會是拜登,而是舉著制裁、問責的大刀向自己砍來的川普。10月下旬時,川普就已放話,「我們將對中國(中共)做很多事情」,「你等著瞧!」

此時的中共乃至習近平,對川普自然是又恨、又怕。習曾向美國喊話,「不能誰的拳頭大就聽誰的」;「中國人民絕不答應」;「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如今,習在最不恰當的時間,給拜登發去賀電,同樣也只是在跟川普挑釁、鬥狠。中共離末日越近,這種純比劃式的叫板就越頻繁、越厲害。因為對於中共這個本質上就是流氓的政權來說,此時除了打死不認、撒潑耍混,也不知道能幹點啥了。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王馨宇)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