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4種粥暖胃又補腎 一碗粥大補氣血

文/鄧正梁(濟德中醫診所院長)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2月04日訊】天氣寒冷時,很適合吃一點溫補驅寒品。

中國人食的歷史很久,自有歷史以來便有粥的故事相傳,在黃帝時期,典籍中已有記載。蘇軾曾寫道:「夜飢甚,吳子野勸食白粥,雲能推陳除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後一覺,妙不可言。」

粥是調養身體的良藥,老人食粥養脾胃,幼兒食粥有助脾胃,富貴食粥以為補,貧者食粥以代飯,皇族食粥求長壽,平民煲粥盼平安,真是貧富皆食,南北皆吃。清朝大醫家王孟英甚至在著作《隨息居飲食譜》中說粥是:「世間第一補人之物」。

冬季喝4種粥 暖胃補腎、補氣血

米除了本身富含營養,還有包容、調和的性質,很像中藥的甘草,搭配不同的食物藥材,就可產生不同的口味效果。如簡單的豆子加粥,就是豆粥;豬肉加粥,就是肉粥。又四時可用不同的粥,如春薺菜粥、夏綠豆粥、秋蓮藕粥、冬臘八粥,可說變化多樣,粥千百年來一直在滋養人類的生活,製造飲食的樂趣。

介紹一些天冷適用的粥品藥膳。

● 桂圓黑糖粥

先煮粥,待熟時,加入桂圓與黑糖,再煮至米爛湯稠,可看到粥油形成最好。

此粥可大補氣血。桂圓是大補之品,較熱,黑糖補脾胃、補腎,也是溫補佳品。

桂圓黑糖粥還開胃益脾、補虛療損,對於貧血健忘、心慌氣短、神經衰弱等有一定的功效。

● 羊肉蘿蔔粥

材料有米、羊肉、蘿蔔、蔥白。蘿蔔切小塊,羊肉切細絲,米和羊肉同煮,6成熟時加入蘿蔔。最後放蔥白,再加鹽調味。

溫熱服食,可補精血、益虛勞、助元陽,對於腰背酸痛、足膝萎弱、腎虛勞損、虛寒怕冷適用。

● 韭菜粥

先煮粥,待粥沸時,加入韭菜和鹽。

溫熱服用,可溫補腎陽、健脾暖胃,對形寒肢冷、腹中冷痛、帶多經痛等都有一定的效用。

● 黑糖桂皮粥

煮粥至沸,再加入桂皮與黑糖,同煮至爛熟。

溫熱食用,可以補元陽、暖脾胃、止冷痛、通血脈,對四肢發涼、尿頻遺尿、食少泄瀉等有功效。

「神仙粥」治感冒 藥粥養生有獨特好處

粥不僅是聊以充飢之品,早在先秦時期已被用來治療疾病。《史記 · 扁鵲倉公列傳》載有西漢名醫淳於意(倉公)用「火齊粥」治齊王病的案例。漢代醫聖張仲景於用藥治病之外,也很重視粥的運用,如《傷寒論》寫道,桂枝湯「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

用適當的中藥和具有藥用作用的食物與適量的米同煮為粥,叫做「藥粥」。它是以藥治症,以粥扶正的一種食養食療的好方法。宋代有《粥品》一書問世,官方編纂的《太平聖惠方》,共載藥粥方129種;明代高濂的《飲饌服食箋 · 粥糜類》中共收粥品38種;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共收粥品50多種;清代曹慈山的《養生隨筆》中則收載了一百多種,可謂洋洋大觀。

身有疾患,可對症選粥。

如體質衰弱,可選用人參粥、山藥粥、何首烏粥、黃耆粥;肺熱咳嗽,可選用貝母粥、竹瀝粥;胃氣痛,可選用砂仁粥、萊菔子粥;急性腸炎,可選用車前子粥、馬齒莧粥等。

明代李詡有「神仙粥」治感冒之法,即以糯米半合,生薑五大片,水煮一二滾後入大蔥白五七個,煮至成粥再加醋半盞,乘熱服之,對年老體弱者感冒尤有殊效。

藥粥養生,更有其它進補方法所無法比擬的好處。由於藥食同源,諸如山藥、黃精、桂圓、胡桃、芝痲、綠豆、紅豆、芡實、栗子等本身既是藥物,又是食物,與米煮粥,香甜可口,無論男女老少皆啖之如飴。再如人參、黃耆、枸杞、天冬、茯苓、蓗蓉、山楂等補益之品,一旦入粥,其功尤勝。況且粥是日常食物,藥味加減靈活。

藥粥製作得法與否,不僅影響口味食慾,而且還直接影響其養生治病的效果。古人講究擇米,火候。李時珍認為粳米、秈米、粟米、粱米利小便,止煩渴,厚腸胃;糯米、秫米、黍米益氣,治脾胃虛寒之瀉痢吐逆。煮粥之米,總以新米為上。

煮粥火候尤當著意,分為大火、文火二種。火候不到則氣味不出,太過則氣味衰減。一般應先煮水令沸,然後入米,用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令其小滾以熬至熟。清代文人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自擬了煮粥的標準:「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必使米水融合,柔膩如一,而後謂之粥。」煮粥用火,不可須臾離火,使粥始終保持微滾狀態,這樣可防止火大乾湯或外溢之弊。

但是,食粥不能過量,因為粥的水分較多,消化液如唾液和胃液會被稀釋,容易使胃膨脹,影響胃的消化功能。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