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村」華西村破產 大批村民冒雨取錢(視頻)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2月28日訊】近日,被中共標榜為中國「天下第一村」的江蘇華西村,大批村民冒雨在某廣場排長隊取錢。陸媒稱,曾經「家家戶戶住別墅、配豪車」的「天下第一村」,因400億巨債暴雷而破產。

據大陸網易26日報導,華西村原本就有家家住別墅,戶戶開汽車,存款上千萬的說法,被當局宣傳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面旗幟」。但是30年河東,30年河西,今天的華西村破產了。

據新浪網稱,華西村旗下的華西集團已破產,總資產542億,負債大約400億。有網友提供的幾段視頻顯示,大批村民排數百米的長隊等待領錢。

網友表示,很多人將資金借給華西村,但華西村已經破產,無力兌現還款。目前當地國資委已介入接管,由政府監督和籌措資金,將百姓的投資款逐步退回。而村民們風雨無阻,排著長隊,焦急的等待著。

不過,目前新浪的這篇報導《負債400億暴雷!天下第一村華西村破產之謎:社會主義新農村蛻變為封建家天下》已被撤下。

現場排隊的村民李先生稱,24日起,華西集團入股分紅從30%變為0.5%,原因不明,引起村民恐慌,冒雨排隊兌付。

華西村周邊村民張先生認為自己受到了欺騙。張先生的投資原來的分紅利率是10%。但現在,不管存多少年,利息都變成了0.5%。即當時入股20萬元,3年後利息從6萬元變成了100元。

24日上午,張先生到達現場時人還不多,於是預約了26日取款。到了25日,張先生说,現場人山人海,他立刻去排隊,只拿到了800多號。26日早上8點半再去排隊,取回本金及0.5%利息。儘管他有諸多質疑,但沒地方去問,也害怕拿不到錢,沒有辦法。

大陸《財經》雜誌則引述一名投資者的話稱,自己將錢存在華西村3年,當時村方承諾利率為10%,但24日排隊幾小時後,僅拿回了本金。

有知情者透露,之前存在華西村的資金無法拿到現金,只能在華西村內部消費。

華西村黨委一位負責人回復稱,投資人排隊兌現資金是正常兌付,年底年初出現集中兌付非常正常。但他拒絕回應為何利息由10%降至0.05%,甚至無法兌現。

毛左怪胎「天下第一村」

位於江蘇江陰的華西村,又名「天下第一村」、「華西都市村」。早在1996年,華西村便向外宣稱,實現了家家戶戶住別墅、開豪車、存款千萬,成為國內最富裕的村莊之一。

華西村作為景區於1978年正式對外開放。1999年華西村A股股票於深圳上市,被中共官媒譽為「中國農村第一股」。由華西村村委會控制的江蘇華西集團公司,是華西村股份有限公司設立上市的主發起人。

2005年,村官吳仁寶還作為封面人物登上美國《時代週刊》。2011年8月,華西村以100萬美元買下紐約時代廣場的廣告播映權,宣傳自己是天下名村。2020年,華西村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

一度無限風光的華西村,如今怎麼就淪落到將要資不抵債的境遇了呢?

事實上,這個被中共長期標榜的中國首富村,在村官吳仁寶40多年的治理下,一直倍受爭議。大陸民眾稱,華西村是毛左怪胎「天下第一村」,把華西村「集權主義」的發展模式稱為個人集權、家族控制和世襲制的縮影,抨擊「華西模式」是個騙局。

2007年,大陸自由撰稿人溫克堅,在題為「天下第一村的祕密」一文中,揭露華西村更像個人造景點,村子被圍牆包起來,街道上冷冷清清,進出華西村都有門衛看守,萬米長廊空空蕩蕩。華西村有幾千居民,但是你不太可能碰到他們。

2012年,《南都週刊》記者明察暗訪後曝光,華西村最大的特點是堅持「公有制」,以毛澤東思想作為意識形態,每天還要唱「紅歌」讀「毛主席語錄」。文革結束後,這個村莊仍然堅持「人民公社」制度,但換名詞稱,走所謂「共同富裕」的道路。

2013年3月18日,村官吳仁寶因肺癌死亡。有網文揭露,吳仁寶通過打造一條「紅色經濟鏈」,建立一個「特立獨行」的家族統治的天下第一村。

根據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周怡的研究數據,吳仁寶4個兒子可以支配的可用資金占華西村總量的90.7% ,而普通村民月入千餘。

村民和企業裡的工人幾乎沒有節假日,週六日也要上班,只有新年兩天假期,村民外出要向工廠請假。村民被集中管理,嚴禁與外來人接觸,連出入村子都要請示。

如果村民要使用自己股金中的錢,必須向村委會提出申請,經村委會討論通過後才能支取。村民除了有限的零花錢,其它開銷都要村裡批准才能撥款,一旦選擇離開村子,一切財產都要留下。

2012年,作家溫克堅在「華西村的敗像」一文中寫道,華西村的經濟繁榮已不可持續,華西集團旗下諸多產業板塊依靠的是政治資源的轉換,而缺乏市場競爭力,隨著政治資源的耗散,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這些企業的表現差強人意。

而華西村的328米摩天高樓,如一個成本黑洞,不斷的侵蝕華西其它產業本來就有限的利潤。

文章說,華西村的衰敗具有額外的意義,華西村的衰敗成為了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的衰敗。華西村的存在,本來就是對那些尚存幻象的老舊靈魂的安慰,如今這種安慰符號也不再可靠,對未來,人們必須作出選擇。

(記者李芸報導/責任編輯:祝馨睿)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