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敏:美澳氦氣一旦斷供 中共將束手無策

據3月29日官方消息,中共科技部等多部委近期連續出台政策,解決芯片短缺、關鍵技術「卡脖子」等問題。不過,從市場價格波動情況來看,目前有比芯片卡脖子更致命的是工業氣體卡脖子。

近日公開報導指,工業氣體市場價格整體迎來持續快速上漲,截至3月第三週週末,中國液氣均價的周漲幅達16%。主要原因是,芯片全球短缺傳導至半導體材料端,而工業氣體中的「電子特氣」(電子特種氣體)是製造芯片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原材料,

據半導體行業協會資料,一片芯片的成本之中,作為變動成本的特種氣體和耗材占比可達14%。電子特氣是僅次於矽片之後的第二大半導體核心材料,並且最終決定了芯片成品的良率和可靠性。此外,中國電子特氣的下游應用主要包括四大行業,其中在IC行業的應用占比最大,達到了42%。

據中國工業氣體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洑春幹表示,電子特氣作為芯片製作的原材料,目前除了少數品種已經國產化之外,大多數品種仍然依賴進口,急需解決「短氣」之痛。

公開數據顯示,中國整個工業氣體市場分布情況是:美國空氣化工(25%),德國林德(2018年與美國普萊克斯合併後市佔23%),法國液化空氣(23%),日本大陽日酸(17%),也就是目前88%的份額高度依賴美德法日這4家供應商。

據報導,3月10日,中共工信部、發改委等多部委聯合召開閉門協調會議,就工業氣體「卡脖子」的問題進行談論。根據披露的官方文件,國防科技工業局也參加了這一場閉門協調會議。

如眾所週知,在工業氣體中,最「卡」的氦氣,軍工也是消費大戶,如果氦氣斷供而又不能自給自足,載人航太、探月工程、空間站,這些重大的航太航空科學專案將瞬間停擺,國防先進武器同樣離不開氦氣。

公開信息顯示,全世界已探明的氦氣儲量約519億立方,美國占近40%,中國只占2%左右,中國95%的氦氣依賴進口,而美國氦氣一直是中國進口氦氣的主要來源。

如在網易網站3月初刊登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中美關系近幾年持續緊張,中國也調整了氦氣的進口來源。但是,從卡塔爾進口氦氣的價格比美國還貴,比如2019年卡塔爾氦氣的進口價為53到60美元一公斤,而美國的進口價則只有47到56美元一公斤。其次,卡塔爾資源確實豐富,但沒有自主的技術,嚴重依賴美國。再次,美國跟澳大利兩國聯手就能控制我國超過三分之一的氦氣,形勢不容樂觀。

對於工業氣體卡脖子,曾有國內行業高層表示,氣體產品是現代工業重要的基礎原料,實際上是整個國家工業體系的薄弱。在業界看來,相比工藝、設備等存在很大差距,專業人才缺乏制約著中國工業氣體產業發展。二者說法殊途同歸,即高端領域發展的共同關鍵問題「人才荒」。

官方喉舌新華網曾在2008年轉載一篇文章標題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由來」,作者曹普開篇寫到文化大革命十年帶來嚴重災難,包括一大批學有專長的知識分子受到殘酷迫害,並曝光一組數據:到1968年底,中科院僅在北京的171位高級研究人員中,就有131位先後被列為打倒和審查對象。全院被迫害致死的達229名。

雖然這篇文章原發表於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但為了黨的「偉光正」,目前已經遭到刪除。

根據相關資料,中共文革迫害的科學家,包括了多位化學家因不堪折磨或自殺或被迫害身亡。例如北大教授曾昭掄,是中國化學學科奠基人,杭州大學教授王季梁,是中國現代化學開拓者之一、中國分析化學研究先驅。如果當年他們不被迫害死,可想而知會為今日中國化工產學領域作育多少英才。

中國工業氣體經過30多年發展到今天,電子特氣研發能力仍然薄弱,嚴重依賴進口;氦氣儲量多寡是一方面,開採、提煉等工藝技術低效嚴重製約產能。誠如國內分析指出,美國跟澳大利亞兩國一旦斷供氦氣,情況甚至比芯片被卡脖子更致命。

只是今日中國諸多重要領域卡脖子的局面,若歸根究柢,不能不檢視中共文革迫害許多中國科學家的這段歷史。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明心)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