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一天換2次?擔心接觸感染者 必做這些事

文/蘇冠米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5月18日訊】台灣疫情急速升溫,連三日本土確診人數破百。很多人擔心自己曾與感染者接觸過,尤其是住在疫情高風險區者更人人自危。你該怎麼做?

擔心與確診者接觸過?你應該這樣做

如果你在確診者發病的前3天,曾與他有過密切接觸,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建議,要在家一人一室隔離。並且,儘量不要與家人共用衛浴或用餐,也別離開房間。並避免和長者、幼兒或免疫力低下的家人接觸。

若非密切接觸者,僅需進行自我健康監測14天。有疑似症狀再佩戴口罩、就醫。

但無論是否密切接觸過感染者,家中物品都應以稀釋後的漂白水、酒精做清潔消毒,並佩戴口罩和注意手部衛生。

那麼,不在接觸者匡列範圍,但住在高風險區、擔心已經接觸過病毒的人該怎麼辦呢?

前台北榮民總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尚文診所醫師鄭元瑜表示,如果懷疑自己有接觸史,最好以家庭為單位,儘量避免外出,但不必一人一室。

因為當發現與確診者足跡有重疊,通常已是幾天後的事,都與家人有過接觸了。在不確定有接觸史的情況下進行一人一室隔離,不僅執行有難度,時間久了也容易疲乏,產生更大的防疫破口。

其它地區民眾如果曾到過高風險區,或是在同個時間曾與確診者在共同場域待過,也要做好自主健康管理。先避免以下活動:出入公共場所、聚餐、聚會、延後非急迫需求醫療或檢查。每日早晚各量體溫1次。

若住在與高風險區相鄰的城市,外出時應全程戴口罩、酒精消毒、保持社交距離,用餐以外帶代替內用,回家立刻洗手、更換衣物。

如果擔心曾接觸過確診者,自主健康管理要勤洗手、戴口罩,並避免群聚。(Shutterstock)

為什麼與確診者「發病前3天」有密切接觸要自我隔離?

疫情指揮中心要求,人們若與確診個案於症狀發生前3天至隔離前有密切接觸(如共同用餐、同住或面對面15分鐘以上的接觸),應該先留在家中自我隔離。

為什麼是前3天呢?鄭元瑜解釋,當人在第0天感染病毒,在第1天、2天、3天,病毒量會慢慢增加,且開始產生傳染力。假設第3天出現傳染力,第5天傳染力就會很強,但患者可能第7天才查覺有症狀去篩檢。

在做疫情調查、回推感染時間時,較難判定第0天是哪一天,因此從有症狀時再回推前3天,就能把大部分的潛在感染者找出來。如果無限往回推,會波及很多實際上不需要檢查的人。

當然,若是稍早前與患者有接觸的人,仍要留意自己的健康狀況。

出現這些症狀 當心感染新冠

可能有接觸史的人,要留意是否有新冠病毒相關症狀:發燒、流鼻水、咳嗽、喉嚨痛、倦怠、肌肉痠痛、頭痛、腹瀉、嗅覺或味覺異常、呼吸急促等。

另外,若出現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等症狀,務必立即就醫。

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是當血氧濃度下降才會出現的症狀。一般呼吸道疾病患者,如果已經出現發青症狀,會明顯感到難受、呼吸喘,引起警覺。「武漢肺炎與一般呼吸道感染不同,有些人沒有這些明顯症狀,但血氧濃度已經下降」,鄭元瑜指出,因此可從外表發青判斷是否要快就醫。

口罩存量若充足 建議一天換2次

在疫情高風險區,可以增加口罩更換頻率,來加強自保。

具防護效力的醫用口罩有三層,外層為防潑水不織布,可阻隔帶有病原的飛沫;中層為融噴不織布,具靜電吸附功能,能濾除90%以上的5微米顆粒;內層是親膚性不織布,可吸收汗水、油脂與佩戴者的口沫。

鄭元瑜表示,中間的靜電層在4個小時後,會漸漸失去吸附能力,使能穿透口罩的粒子增多。假如家中口罩存量夠,最好佩戴半天就更換。若擔心口罩不足,也別太擔心,因佩戴一天仍具有基本的防護能力,可阻擋掉很多感染。(推薦閱讀:戴兩層口罩比一層有效?專家:注意1點更關鍵 )

如果口罩存量充足,建議佩戴半天就更換。(Shutterstock)

避免把病毒帶回家 必做2件事

外出為避免把病毒帶回家,應該怎麼做?

1. 在玄關做完清潔動作:家中玄關應當作「緩衝區」,回家後,先在此處做完自我清潔,再進入家裡其它地方。

鄭元瑜在離開診所時會先洗手,回家後把公事包及鞋子都放在玄關,脫下口罩後再洗手一次,接著反脫衣服丟進洗衣機後再洗澡。同時,每天用酒精噴在衛生紙上擦拭手機。

外出穿、帶的鞋子和包都是潛在感染源,應放在較少碰到的玄關,若要帶進家裡其它地方,最好用袋子裝起來。反脫衣服則是為了包住衣服較髒的外層,避免病毒沾染其它物品。

2. 避免帶手錶、戒指及任何腕部裝飾品:這些飾品會影響洗手動作的落實,而且飾品不易清潔,容易藏匿病毒。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