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冇搞錯】躺平族得奧斯卡獎,老子也是躺平族?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5月25日訊】《有冇搞錯》。5月25日。

中國大陸的年輕人中,最近正在興起「躺平主義」。它源於一則網絡帖文。帖文作者說,他已有兩年多不工作,保持著非常低的生活慾望,還進行了一系列哲學思考。

作者在帖子裡說:「兩年多沒有工作了,都在玩,沒覺得哪裡不對,壓力主要來自身邊人互相對比後尋找的定位和長輩的傳統觀念,它們會無時無刻在你身邊出現,你每次看見的新聞熱搜也都是明星戀愛、懷孕之類的『生育周邊』,就像某些『看不見的生物』在製造一種思維強壓給你,人大可不必如此。我可以像第歐根尼(Diogenes)只睡在自己的木桶裡曬太陽,也可以像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住在山洞裡思考『邏各斯』,既然這片土地從沒真實存在高舉人主體性的思潮,那我可以自己製造給自己,躺平就是我的智者運動,只有躺平,人才是萬物的尺度。」

這位作者的思考非常哲學,反射出對人生的思考和反省。但這個「躺平主義」宣言,則引起了巨大反響,而且網絡上很快給出了具體的「躺平」的做法。這些做法包括,不工作、不買房、不購物、不消費、不結婚、不生子,降低慾望,低層次消費維持生存。

據說,躺平族也不是真的不工作,而是一年工作個一兩個月,拿到工資就可以躺足一年。

這是一種新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不做拚命賺錢的機器,不做金錢的奴隸,主動降低生活的慾望。對這種態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總結。

有位網民羅列了在中國的生存成本,是生存成本,不是生活成本。她說,在城市打工,一個月租房800,交通費150,吃飯每天30,一個月共900,服裝500,手機100,算下來一個月要3050元。在家裡躺著,成本是810元,只要四分之一,所以她說,只要能解決810元的生存費,就會躺下去。

當然,有網民會拔高「躺平主義」的高度。網民「原住民者」說:「『躺平』是一個人對未來和前途極度失望,對社會公平極度絕望的體現!」

他說,當你月收入不足1000元時;當你掏光「六個錢包」,終生卻還買不起一套房時;當你拚盡抵達「羅馬」,卻發現早有人幾代人就居住在「羅馬」並過著花天酒地的奢靡生活時,你有何感想?

他說,「如今的社會階層越來越固化,階層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大。」他說,「社會財富的這塊『大蛋糕』卻被只有2%的人巧取豪奪把80%的『蛋糕』都鯨吞掉了,貧富分化越來越懸殊,竟有6億人至今每月收入不足1000元,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只好克制慾望,就地『躺平』!」

網民「森林深處200608」說:「不管怎麼辛辛苦苦富不起來,只是別人使喚的工具,工具壞了直接被丟掉,這樣想想確實沒啥必要那麼累。」

網民「老肉」說:「目前這個社會最大的貶值不是貨幣,而是你的努力。這是最絕望的。」

中共官方非常敏感地抓到這個潮流,並且進行了嚴肅的批判。

一個多月前,中共《半月談》雜誌就談到這個躺平,稱為「蹲族」,文章說,從兒時的補習班到成年後的「996」,「蹲族」的出現不能簡單歸結為年輕人自身的懶惰和墮落,而是社會環境、家庭、學校等各種主體綜合作用的結果。多位專家建議,各方應該給予理解和鼓勵,關心引導「蹲族」群體,轉變其觀念、緩解其壓力。

澎湃新聞一個公眾號的文章說,這種自我放逐的「躺平學」在年輕人中流行,並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時,它恰恰也構成一種抵抗的力量,對社會結構按原樣繼續穩定運轉形成嚴峻挑戰。然而,年輕人不管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都值得尊重。個體與社會的關係從來都是相互的,什麼樣的社會就有什麼樣的青年,社會給了年輕人怎樣的預期,他們可以抵達怎樣的未來,也決定著年輕人有怎樣的心境。

顯然,剛開始大家還是理性討論,並呼籲對年輕人的這種心態理解。

但隨著「躺平主義」迴響越來越大,官方的態度也越來越嚴厲了。《光明日報》的文章稱,「『躺平族』顯然對於經濟社會發展有很多不利。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面臨著人口老齡化等多方面挑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離不開青年的創造性貢獻。相較於『未富先老』這一特殊歷史背景促成的客觀趨勢,『未富先躺』這一現實問題帶來的主觀傾向同樣需要引起我們警惕。」

新華社轉發廣東《南方日報》的文章,直接批判躺平了,文章說:在壓力面前選擇「躺平」不僅不正義,還是可恥的,這樣的「毒雞湯」沒有任何價值。

隨後,有官方媒體開始露出獠牙。湖北經視電視的評論直接說,你們「認命可以,躺平不行」。翻譯成更簡單的話吧,沒錯,這個社會確實不公平,你們認命吧,但不許躺平不幹活。

顯然,中宣部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了,他們會發出中央的宣傳「精神」,然後經過官方媒體一致的同頻共振,調門會越來越高。

但網友的評論很有意思。

一位網友說:不讓發帖,不讓講話,不讓聚會,不讓信仰宗教,躺平也不行了?!

另一位說:韭菜一臥下來,嘿嘿,鐮刀夠不著了吧!

還有一位說:這是逼韭菜革命嗎?

被新浪微博認證為媒體人、高級記者的「重慶新聞哥」在微博發文表示,躺平主義「就是韭菜們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這也是最無聲的無奈之舉」。

這裡的「韭菜」是指中國的底層民眾。

大陸一位獨立媒體評論員吳特對大紀元說,「『躺平主義』明顯反映出年輕一代對於自身前途和社會狀況的絕望情緒,這顯然讓中共當局非常不安和難堪,因此要在官媒上發文批判。」

他還表示:「這種反抗很難起到改變社會狀況的作用,如果真的搞出什麼組織來發動一大批人集體躺平,又會被中共當局當作不穩定因素扼殺在萌芽狀態。」

大陸法律人士許先生也告訴大紀元記者,中國人還是比較有奮鬥精神的,「但是你付出努力卻沒有相應回報的時候必然會有一種對抗情緒,無論這是積極還是消極的。」

「年輕人躺平一方面有一種對抗情緒,另一方面,他承擔的只是他自己。」許先生說,這種「躺平」只代表他個人,自己不消費、不奮鬥,他有選擇的空間。

我的看法是,躺平本來不是政治選擇,消極反抗,其實也是消極躲避壓力的另一種說法。逃避壓力,是針對個人說的,消極反抗,非暴力不合作,則是從社會層面的說法。本來,這種「躺平」並不很「政治」,但如果官方一旦批判甚至鎮壓,它就非常非常地政治化了。

其實「躺平」不是中國大陸獨有的,日本早有「草食男」、「宅男」的說法,也是不工作,在家啃老,不結婚不生子。更早,美國也有這種情況,早期的嬉皮,後來的朋克,都是類似的情形。

說起來,最新一屆奧斯卡影片「無依之地」(nomadland),女主角就是一個「躺平族」。丈夫死後,她拋棄住宅,不工作,不結婚,不定居,維持簡單的生存水平,四處流浪,卻自由自在。她不是找不到工作,在亞馬遜工作兩個月,就能還上五千美元的修車費,但她還完錢就繼續流浪去了。她不想作金錢和工作的奴隸而已,選擇了一種簡單的生存方式。

說起來,這種躺平,其實人類社會一直都有。最早的躺平族,而且還寫出書來的,應該是老子。他在《道德經》裡面叫大家不要買貴重的物品,處下,忍辱,無為。老子的理想社會,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根本就是一個躺平社會。

基督耶穌、釋迦牟尼也都是躺平族,借助「躺平正義」這個熱帖的話說,「既然這片土地從沒真實存在高舉人主體性的思潮,那我可以自己製造給自己,躺平就是我的智者運動,只有躺平,人才是萬物的尺度。」

基督教和佛教,早期都是降低生活慾望,在靜思反省當中重新找到自我,找到自我和宇宙或者是神之間的關係。

在中國大陸各式各樣的分析文章中,很多學者會提出另外一個詞語,內卷。這是一個源於英文的社會學詞語,Involution。通常,這個詞用於描述一個生態或者社會系統不再升級,開始向內塌陷的狀態。這個詞用於中國大陸確實很貼切,因為內部競爭激烈,激烈到所有領域都白熱化到零和遊戲的階段,最後大部分資源和能量都用於輸贏,而不用於進步,整體效益反而越來越低了。

內卷說的是整體社會,而躺平是對一些個人的影響,前者是因,後者是果。中共最擅長的是倒果為因,不反思原因,卻集中去解決結果。比如不解決病毒和疫情,而是解決得病的人,而且首先解決發現問題的人,解決提出警告的人。

我們說,躺平這種現象所有的社會都會出現,只看程度而已。一個社會如果大眾大規模「躺平」,結果當然會是社會衰敗下去。這是中共當局緊張著急的原因。《南方日報》說躺平可恥,可以理解,因為廣東請不到工人了,工廠停工甚至關門,經濟大受影響,大家都回家躺平了,沒人工作賣命了。

但如何解決躺平的問題呢?中共這種共產黨極權體制,恐怕拿不出太好的辦法。共產專制體制,擅長解決短缺經濟和突發危機,卻不擅長應付過剩經濟和社會大趨勢。經濟短缺的時候,可以用糧票進行限制,大家找不到工作的時候,活不下去的時候,它用招工指標來限制。但情況反過來的時候,集權制度辦法就不多了。商品生產太多,賣不出去,總不能強迫大家去消費吧。同樣的,如果很多人不想辛苦工作,認為沒有太多前途,當局總不能破門入屋,抓人去工作吧。

所以當局只能用輿論引導和批判,斥之為「可恥」。但這種方法,恰恰對躺平族沒有太大效果,因為「躺平」正是為了減少來自外界壓力而選擇的行動。他把耳朵塞住了,你聲音再大也沒什麼用,是吧。

所以,躺平族拒絕當韭菜的這種反抗模式,比「台獨」「港獨」和其他政治運動對行政絕對主導的極權體制可能更加致命。

(石山角度)

石山角度:https://www.youmaker.com/c/ShiShan

(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