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孩政策民調九成不考慮 民嗆「把婦女當豬」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6月03日訊】中共政治局日前宣布開放一對夫妻生育三胎的政策。這一消息引爆輿論翻車,大陸微博上相關話題跟帖負評如潮。中共黨媒在微博進行的一項民調結果令中共傻眼,官媒只得迅速刪除。更有中國民眾嗆當局「把婦女當豬」。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開會議,宣布全面開放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該話題一下子登上了新浪微博熱搜榜第一位。閱讀量達三十多億次,長時間占據熱搜榜榜首。網友清一色的表示:「生三孩是有錢人的遊戲,我們玩不起。」

中共新華社當天在微博上發起了一項民調——「三孩生育政策來了,你準備好了嗎?」,結果顯示,3.1萬名參與者中約有2.9萬人表示「完全不考慮」,占比高達93.4%。

此結果令中共官方傻眼,被網友戲稱為「翻車現場」,迫使本來預計延續7天的民調,不到半天就草草下架。

(網絡截圖)

而新華社「權威發布」的相關消息,一個小時左右網友留言高達26萬。網友幾乎一邊倒的說,不是生不生的問題,是高房價、教育資源不足等多因素逼的年輕人不能生。還有網友稱,福利不到位,沒優惠政策,誰生誰傻。新華社評論區也上演「車禍」。

(網絡截圖)

德國之聲採訪了多名中國女性,其中一名自營食品進口生意、目前育有一兒一女的王小姐批評:「政策想計劃就計劃,想生就讓生。真把婦女當成豬了。」

一位育有一對雙胞胎兒子的習先生則明白表示:「根本不考慮」!

習先生解釋說:「沒有一個家長願意自己的小孩出來後,過著普通的人生,如果要『精養』,學費、輔導費用、課外費用、夏令營的費用,還有他們往後去國外的費用,這個根本不是普通人能夠想像的」。

中共宣稱「三孩政策」將有經濟和法律的配套,但習先生認為,「這種『喊口號』,或許在50年代可以擼起袖子大幹特幹,盲從可以。但是現在需要的是合理性消費,從性價比的考量。」

大陸網民們也紛紛給出不考慮生三孩的理由。「現在的普通人都在養房子,哪有錢養孩子,你開放10胎都沒用。」「一個都快養不起了,還3孩?到時上有4個老人家、下有3孩,壓力不敢想像。」

也有網友質疑官方開放三孩的動機:「韭菜不夠割了?」「勞動力短缺?」「這是把韭菜往死裡割啊。」「年輕人需要停一停歇一歇,不是無止境地被剝削、割韭菜。」

(網絡截圖)

根據中共官方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2020年中國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為1.3,遠遠低於更替水平所需的大約2.1。而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1.9億人,占總人口的13.5%;15歲至59歲的勞動人口占比為63.35%,比10年前下跌6.79個百分點。

60歲以上人口占18.70%,比10年前增加5.44個百分點。也就是說,中國每100名勞動力,需要贍養近20名老人。

中國的經濟正面臨勞動力短缺、老齡化嚴重等問題,中國的人口紅利消失。

中共從上個世紀1979年末開始,實施一胎化政策,全國上下強制墮胎、強制結紮、高額罰款、暴力毆打、非法拘禁等手段,導致許多悲劇一再上演。給億萬中國人,特別是婦女,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中共黨媒曾稱,一胎化使中國30多年內少出生4億多人。這期間中國城鄉出現的標語:

包括:「寧可血流成河,不准超生一個」、「寧添十座墳,不添一個人」、「一人超生,全村結紮」、「該扎不扎,見了就抓;該流不流,扒房牽牛」、「一胎環,二胎扎,三胎四胎殺殺殺!」、「一胎生,二胎扎,三胎四胎–刮!刮!刮!」等。

此外,一胎化政策還殘害了無數的中國家庭,導致許多婦女因粗暴引產而死亡。並造成人口比例失調、老齡化現象日趨嚴重。

中共計劃生育「一胎化」標語。(網絡圖片)

資料顯示,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大陸出生人口已經出現下降趨勢,從每年2,000多萬人下降到2003年的1,600萬人以下,之後最低達到1,584萬人。2015年中共宣布放開「二胎」政策,但新生兒出生率仍連年下滑,2020年同比下降近15%。

政經分析人士秦鵬向大紀元表示,去年人口普查的結果非常不樂觀,人口很可能是負增長。這種情況下,讓老百姓生三胎、放開一些政策,目的是讓大家多生孩子,並不是為了改善民生。

秦鵬指出,中國人不想生孩子,跟躺平主義背後的原因和邏輯是很像的。躺平就包括不結婚不生娃,原因就是房子問題、教育問題、996時間問題……對很多年輕人來講,長時間在這種壓力下苦苦生存,實際上大家都在思考。

「躺平主義」,大體指不工作、不買房、不購物、不消費、不結婚、不生娃等等,把人生的要求降到最低點,能保持生存就行。有觀點指,這體現中國年輕一代對社會現狀的不滿,並對當局抱持非暴力不合作態度。

這種做法引發官方恐慌,並發文予以批評。網民嘲諷,中共害怕民眾「躺平」,因為躺平的韭菜不好割啊!

而開放三孩的政策出台後,網絡熱傳的對聯是:「上聯:1個家庭,2個夫妻,生3個孩子,養4個老人。下聯:八點上班,晚九下班,費十分力氣,還百萬房貸。橫批:韭菜的一生。」

(記者李韻綜合報導/責任編輯:范銘)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