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漫談】帝者氣象

作者:薛馳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6月21日訊】還陝述懷(唐太宗

慨然撫長劍,濟世豈邀名。
星旂紛電舉,日羽肅天行。
遍野屯萬騎,臨原駐五營。
登山麾武節,背水縱神兵。
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

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唐玄宗)

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
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宮。
嘆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
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

隋末大亂,太宗年雖少,然「豁達類漢高,神武同魏祖」,勸父起兵,拯救天下黎民;且其為「天策上將」,披堅執銳、攻堅克難,乃有大唐。24歲時所寫的《還陝述懷》一詩,首尾聯相應,中間三聯分別描述行軍、駐營、出擊三個場面,直抒胸臆,真情實感,「千古一帝」之胸襟、氣魄於此可見一斑。此詩還可與其《句》一詩相印證:

雪恥酬百王,除凶報千古。
昔乘匹馬去,今驅萬乘來。
近日毛雖暖,聞弦心已驚。

兩詩堪稱「雅麗高朗,顧盼自雄」(清代潘德輿《唐詩評選》)。太宗愛寫詩文,後人或有菲薄,但「有唐三百年風雅之盛,帝實有以啟之焉」(《全唐詩》卷一《太宗皇帝》小傳)。其詩現存108首,「首辟吟源」(《唐音癸簽》卷五),於唐詩之璀璨有開創之功。

太宗除暴濟世、仁政安民,其詩一派浩然正氣,此為帝者氣象之正宗。然而,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這裡取武則天一詩來對照:

臘日宣詔幸上苑

明朝遊上苑,火急報春知。
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全唐詩》載錄此詩並有詩序,唐代計有功《唐詩紀事》說得更加詳盡:「天授二年(691年)臘,卿相欲詐稱花發,請幸上苑,有所謀也。許之,尋疑有異圖,乃遣使宣詔云云。於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異。」

寒冬臘月,竟令百花齊放!武則天詩盡顯其睿智應變、剛毅果斷、號令一切,但恰恰缺少了「皇仁濟世」之心,固其執政也苛,終非為帝之正途。

這裡接著把上苑臘月花開的故事說完。據說,接到詔令之後,百花不敢不開,唯牡丹例外,武則天大怒,下令將此花貶至洛陽。到了洛陽,下人們將牡丹草草埋進土裡,誰知牡丹不久就開出鮮豔無比的大朵花來。武則天聞知後大為光火,下令將牡丹燒死。可當大火過後,牡丹雖枝幹燒焦,但花朵毫髮無損,更加嬌媚,是為「焦骨牡丹」。牡丹被擁為花王,武則天也折服了。

太宗「貞觀之治」,經武則天一朝之波折,而於玄宗臻於「開元盛世」。玄宗前期勵精圖治,2000年中國史發展到頂峰,唐詩中的「盛唐氣象」標榜千秋。玄宗愛寫詩,現存詩79首。其《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一詩是《唐詩三百首》中收錄的唯一一首皇帝詩。

孔子萬世師表。「孔子之道,從何處讚歎?」玄宗詩只就孔子不遇立言。孔子為濟世,周遊列國,「累累如喪家犬」, 明知鳳圖難出、王道難行、麒麟慘遭捕殺,仍「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澤被中華民族。玄宗詩既表現了對孔子壯志難酬的深切同情,也表達了自己要推行仁道的決心。

可惜玄宗後期墮於女色,為政不終,爆出安史之亂,不僅唐朝從此衰落,整個中國歷史都走下坡路了。盛唐之後是中唐、晚唐,皇帝並非都是酒囊飯袋,也有想力挽乾坤者,其中就出了個被稱為「小太宗」的唐宣宗李忱。

李忱是唐憲宗李純第十三子,母親地位低微,在眾多皇子之中是最不起眼的那一個,在外界看來是個「傻子」,他也裝傻,一裝就是36年。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李忱被宦官擁立為帝(以為好控制),是為宣宗。哪知,李忱一登基,就斷然出手整頓朝綱,做了三件大事:拿下宰相李德裕,肅清朝政;掃清內廷,清理宦官;整頓軍事,派兵收復河湟之地。李忱為人明察沉斷、從諫如流、恭謹節儉、惠愛民物,在位的13年史稱「大中之治」,駕崩52年後唐亡。

李忱亦能詩,且來看他的這一首《瀑布聯句》:

千岩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
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此詩前兩句為禪師所做。李忱裝傻時曾遊歷江淮,尋訪名山禪院,一日,遇黃檗禪師(或曰香嚴閒禪師)並與之同行,「因觀瀑布。黃檗曰:『我詠此得一聯,而下韻不接。』宣宗曰:『當為續成之。』」

禪師作前兩句,暗射李忱當時處境;李忱續後兩句,則有衝決一切之心,氣勢磅礴。知人論世論詩,從這首《瀑布聯句》,可見李忱帝者氣象。

順便說一句,有唐一代,儒道釋三教齊盛,但李忱前任武宗皇帝,卻搞了個「會昌滅佛」。 會昌法難次年,武宗死,李忱即位,立即制止滅佛運動,有組織、有規劃地修復寺院,法教復興,功德大焉。李忱也是個頗有佛緣的皇帝,傳說曾在著名的百丈寺當和尚,留詩一首《百丈山》,詩曰:

大雄真跡枕危巒,梵宇層樓聳萬般。
日月每從肩上過,山河常在掌中看。
仙花不問三春秀,靈境無時六月寒。
惟有上方人罕到,暮鐘朝磬碧雲端。

帝者氣象和向佛之心俱在也。@*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樂真)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