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中共戰狼外交激發東奧各國強烈「反中情緒」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8月03日訊】目前正如火如荼進行的東京奧運會,台灣截至目前已創下歷屆奧運以來最多獎牌紀錄。在此次奧運許多比賽過程中,只要是與中國隊對戰的賽事,一定會引起廣大的迴響及討論。學者認為,在目前的東亞地緣政治背景下,各國民族主義在東奧中的表現比以往奧運更為強烈,其根本原因就是來自中共的「戰狼外交」引發了各國的反中情緒

台灣人一直渴望站上國際舞台讓世界看見台灣,中國網民則喜歡謾罵表現不佳的中國選手或攻擊他國選手,甚至支持台灣選手的台灣藝人都要遭到撻伐圍攻。包括菲律賓、泰國、印度等國家,都可以見到他們的「民族主義」和「愛國情操」充分流露在東京奧運會中。

2020 年東京奧運會在 2021 年 7 月 29 日羽球混雙半決賽中,中國選手鄭思薇(右)和黃雅瓊在擊敗香港選手唐俊文和謝英雪後時的激動模樣。 (Lintao Zhang/Getty Images)

針對這些激烈反應,德國之聲訪問多位學者來探討這次在東京奧運會上出現的「反中情緒」。

專門研究民族主義的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莊佳穎認為,中共近年來因為「戰狼外交」以及背負疫情來源國的醜名,受到世界各國的嫌惡,甚至反華言論興起。導致中國國內運動粉絲急於呈現中國很強、很棒的一面,而中國新生代一批熟悉網路的「小粉紅」,也是屬於資本主義消費社會的民族主義動員,體育便是其中一環,包括演藝圈也同樣時常遭到點名謾罵。

對運動與政治有深入研究的香港中文大學講師杜文哲(Tobias Zuser)則指出,民族主義的展現除了在中國很明顯外,在這次的東奧運上,也在其他國家的代表隊中見到。包括香港丶台灣及菲律賓都在這次的奧運中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競爭力。

莊佳穎除了認同杜文哲的說法,她分析,最主要就是中共的「戰狼外交」挑起各國的反中情緒,才使得各國民族主義的展現比往年更加強烈。她說,因為中共這隻「戰狼」頻頻到其他國家侵門踏戶、肆意謾罵,這是讓世界對中國(中共)產生厭惡感的主因之一。

莊家穎說,在奧運會上,台灣、泰國、印度及菲律賓等國都有「想打敗中國」以大快人心的聲音。他表示,選手除了代表政府,其實某方面也代表該國主流社會的好惡。

研究中國與奧運史的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徐國琦指出,過去中國參加奧運時始終在強調其民族認同。1949年以前的民國時代,中國對國際體育賽事的興趣主要源自於「救國」的概念,這樣的概念一直到中共政權成立後,仍持續想以這種方式讓中國富強起來,這與西方對於體育是要修身養性以及追求身心靈健康完全不同。

徐國琦說,中國人參加奧運丶奪得金牌及舉辦奧運,這個目標直至2008年北京奧運中達到,且在世界金牌榜上奪得第一。他說中國民族主義在這一年達到高峰。

菲律賓大學人類學教授卡斯特羅(Nestor Castro)指出,菲律賓舉重選手狄亞茲(Hidilyn Diaz)這次擊敗中國選手,獲得菲律賓史上第一面奧運金牌,同樣也激起菲國愛國情操和反中情緒。狄亞茲針對南海仲裁爭議曾發表過強硬發言,立場和馬尼拉當局不同,她此舉團結了菲律賓反對派,也激起反中情緒。

莊佳穎認為,台灣的民族主義和疫情及兩岸關係有關,由於台灣從奧運名稱到不被國際承認,台灣「渴望被世界看見」的心理一直存在於台灣人的集體意識中,這也是台灣戰後至今的跨世代情感需求。

莊佳穎舉例說明提到,每逢國際賽事,只要有台灣人拿到獎牌就會被稱為「台灣之光」,但在國際上卻沒有「美國之光」或「英國之光」等這樣的說法。

莊佳穎以歷史角度分析台灣人的情結,她認為台灣在日治時期結束後有被遺棄感,一直是集體心理中沒有被處理好的一塊,當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後,則又開始抹除台灣過去作為日本人的身分。然而新的「中華民國」政權後來又不被國際社會普遍認同。

莊佳穎說,在這種「多重不被認同」的集體心理很明顯地會在過去幾次國際賽事中顯現,特別是在奧運中,台灣希望被看見,也成為台灣主流民意的論述。

(轉自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責任編輯:葉萍)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