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真聽曲知太子將被廢 裴知古辨音預測唐室復興

文/周曉輝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9月13日訊】古往今來,一些有修為之人,都能從樂音中聽出人的心境和命運、社會的變遷,乃至朝代的更迭、興亡。唐朝高宗時的大臣李嗣真和中宗時的宮廷樂人裴知古就是其中的兩位。

李嗣真聽曲預知章懷太子被廢與諸王受難

李嗣真,字承胄,邢州柏人(今河北省隆堯縣)人。他博學曉音律,兼善陰陽推算之術。進士及第後,他擔任許州司功參軍,後入弘文館任學士。他與另外兩位學士劉獻臣、徐昭都是少年出名,因此時人稱他們為「三少」。

665年,唐高宗東封泰山返回洛陽後,下詔封贈孔子太師之銜,並命令有關官員準備祝祭,司文郎中雷少穎撰寫的祭文不合旨意,遂改命李嗣真撰文。他頃刻而成,高宗閱後覺得李嗣真寫的很合心意,「稱善」,因此下詔給李嗣真加官兩階。

高宗調露年間(679至680年),李嗣真任始平縣令,大力推行教化。當時的太子是高宗的第六子,也是武則天的第二子李賢。他製作的《寶慶曲》在太清觀演奏。李嗣真聽後,對道士劉概、輔儼說:「宮聲與商聲不相應和,含有君臣乖隔之意;角聲與徵聲相違,含有父子相疑的意思。死聲既多且含哀聲,如果國家平安無事,太子就會遭殃。」

《禮記》記載:「宮音」代表天子,統帥「眾音」;「商音」代表百官,「角音」代表百姓,「徵音」代表政事,「羽音」代表萬物。「五者不亂,則無怙懘(chì,不諧和)之音矣。」如果宮聲混亂則其音散漫,意味著君主驕縱怠政;商聲混亂則其音不正,意味著官員腐敗;角聲混亂則其音憂思不定,意味著民怨沸騰;徽聲混亂則其音低沉哀婉,意味著搖役太重,百姓勞苦不休;羽聲混亂則其音危急,意味著國家物資匱乏。如果樂曲中的宮商角徵羽五音錯位或違和,就有不好的預兆。

果然,680年,李賢以「心懷謀逆」的罪名被廢黜,並被貶為庶人幽禁。武則天取得皇權後,李賢被逼自殺,死後被追諡為「章懷太子」。

如果樂曲中的宮商角徵羽五音錯位或違和,就有不好的預兆。示意圖,圖為明仇珠《女樂圖軸》局部。(公有領域)

在李賢太子被廢後,劉概等人將李嗣真的話上奏朝廷,朝廷驚訝於他辨識音律的才能,因此任命他為太常丞,掌管五類禮儀,還封他為常山縣子。

彼時李嗣真常說:「隋朝時樂府有《堂堂曲》,表明唐天子再度受命,但是近來有『側堂堂,橈堂堂』的說法,側,意味著不正;橈,意味著存在危險。如今皇帝的病一日重於一日,朝廷之事都取決於中宮皇后,一旦他們掌握了權力,再想收回就不容易了。李家宗室人數雖多,但不敵中宮,諸王將都被中宮所蹂踐,恐怕我的災難不久將至。」

不出其所料,高宗駕崩後,身為皇太后的武則天在中宗、睿宗時臨朝稱制,後改名武曌。期間利用酷吏殺害唐李宗室諸王大臣,確立自己的權威。690年,武則天自立為武周皇帝,上尊號「聖神皇帝」。

睿宗永昌年間,李嗣真為酷吏來俊臣所陷害,流放於嶺南。後在徵還途中去世。

裴知古預知中宗即位

宮廷樂人,是宮廷音樂活動的主體。關於唐代宮廷樂人的數量,《新唐書》中的《禮樂十二》上載:「唐之盛時,凡樂人、音聲人、太常雜戶子弟隸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總號音聲人,至數萬人。」

唐代宮廷的主要音樂機構有太常寺、教坊和梨園。太常寺,主要負責祭祀儀式的音樂,兼顧娛樂音樂表演,裴知古就是中宗、武則天時的太常樂人,武則天長安(701到705)年間擔任太樂丞。史載他精通音律,並以善卜著稱。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裴知古在西京長安太廟祭祀典禮聽完奏樂後,對萬年令元行沖說:「此次金石諧和,當有吉慶之事,其應驗在唐室子孫乎?」「金石諧和」指的是各種樂器發出的五音非常諧和,聲音優美。

在他預言不久,武則天去世。二月,中宗復位,恢復唐朝國號。

唐代宮廷的主要音樂機構有太常寺、教坊和梨園。示意圖,圖為五代南唐 周文矩《合樂圖》。(公有領域)

裴知古還能通過結婚時新人所佩戴的環佩之聲,預知夫妻是否能夠長久或者推測出新人的命數。一次,他受邀去一戶人家參加婚禮,聽到了新娘身上佩玉的響聲,說:「他們夫妻必定會分離。」後來果然如此。

在另外一個婚禮上,他聽到新娘的佩玉聲之後說,「這個新娘剋婆婆。」結果當天那位婆婆就生病去世了。

還有一次,裴知古去太常官衙,途中遇見一個騎馬的人,聽他騎馬的聲音後,私下說道:「這個人很快就會從馬上摔下來。」

有聽了此言的好事者跟在這個騎馬之人的身後,看看是否如其所言。果不其然,騎馬之人還行不到半條街,所乘之馬就受驚跳了起來。

裴知古日常修身養性,活了很長時間,於唐玄宗開元十二年去世,享年一百歲。

參考資料:

《新唐書》卷91《李嗣真》
《舊唐書》卷191《方伎‧裴知古》
《太平廣記》
《隋唐嘉話》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樂真)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