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兩個中秋禮俗各異 古代不送月餅 月餅何時普及?

【中華文化300問】 作者:容乃加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9月15日訊】說起中秋送禮,已經成了過中秋節的一大節景,行之有年。中秋送禮的起源到底有多久遠呢?您不妨在心中先猜猜,試試看猜中否。可知古今兩個「中秋」送禮風尚不同,這兩個中秋有何區別呢?上古、中古時期的中秋並不送月餅,送什麼呢?中秋月餅什麼時候普遍起來呢?形狀模樣和現在有什麼不同嗎?

古今兩個中秋

古來有兩個「中秋」,慶祝和送禮的習尚也很不相同。太陽帶來的「秋分」這一天,節氣中真正的「中秋」,秋天的中點,落在秋天「晝夜均分」的這一天(現在的陽曆9月23日前後);而仲秋這個月的望日(現在的黃曆八月十五日),是民俗中的「中秋節」。

上古時期的古人非常重視一年的「中秋」,即秋分這一天。在這一天舉行祭月大典來展現崇敬之意。中秋祭月已經和中華文化的歷史一樣久遠了。我們從《大戴禮》中可以看到上古夏商周三代就有秋天祭月大典,稱為「夕月」。《周禮注疏》:「天子常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清代,中秋時都舉行祭月的天地大禮,「秋分,夕月於西郊」,由天子領百官在王宮西郊祭祀月神。中秋節祭拜月亮的源頭就來自秋分夕月的古禮。

「中秋節」一詞出現在唐代,唐末宋初有無名氏《洞仙歌》唱:「桂風高處,漸近中秋節。」唐代開元年中,已有中秋望夜玩月的風尚了,唐玄宗很喜愛在宮中賞月玩月,但唐代《通典》記載的正式節假中還沒有「中秋節」。

北宋時,中秋節已經是個大節,喜洋洋、熱鬧非凡。京都的大道店家樹立彩樓,裝點各種錦飾旗幟,店家酒旗招搖。《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彩樓花頭,畫竿醉仙錦飾」。到了夜晚,賞月玩月是重頭戲,「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人車結聚夜市,通霄熱鬧不夜城。

南宋也是一樣熱鬧慶中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中秋節」賞月:「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 『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時,又謂之『月夕』。」這一天杭州人除了登樓、登臺賞月之外,夜晚不宵禁,「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晚不絕」。

人生幾個中秋節,那得都將笑眼看。 (pixabay)

古人的中秋不送月餅送什麼?

再來說說中秋節的送禮,古人的中秋不送月餅送什麼呢?周王於秋分祭月同時關懷百姓,這是周代禮制。當時民風重敬老,於是中秋時送糜粥關懷長者,不是送月餅。糜粥滋補好消化,適合長者食用攝取。這種禮制唐代猶存,唐代韓鄂《歲華紀麗》記載秋節敬老,送養老食物、送手杖。這時月餅還不是中秋的時尚風物。

到了宋朝,「月餅」登場了,但不是中秋節的應節食品。南宋時,都城錢唐(杭州)的市場中常見賣「月餅」,但不是烘烤的香酥月餅,是一種蒸的點心,宋代周密風土記《武林舊事》把它列為「蒸作從食」一類,和大包子、豆沙餡、荷葉餅等等並列,是一種常民副食、點心,一年四季都賣。

中秋月餅何時普及?

吃中秋月餅成了普遍的中秋民俗,送月餅成了中秋節景起於何時呢?大家常見這樣的傳說:元末以月餅夾傳「八月十五殺韃子」的說法,並未見於史冊。明代時,中秋節又稱為「團圓節」,民間普遍做出又大又圓的月餅拜月亮,對月神寄上「月圓、餅圓、人團圓」的心願。當時的月餅有多大呢?劉侗《帝京景物略》說「餅有徑二尺者」,拜月之後,務必每個人都要吃到。月餅也是親朋間互相饋贈的好禮,送人月餅就是寄上「團圓」的祝福。明代詩人夏日《中秋日恭述》描寫「月餅黄金似」,黃金色的月餅,想必是酥烤的方式做成的了。

清代的中秋節習俗延續了明風。顧祿《清嘉錄》說「吳縣志:中秋賣餅謂之月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月餅》記載,到處都以月餅拜月,大的「月餅」直徑一尺多,餅面上畫著月宮、蟾蜍和玉兔這些傳說角色兒的形狀。拜月之後,家人共享月餅,每人一份,也要給未能歸鄉的遊子留一份,有些人家把月餅留存到除夕夜才吃,叫做「團圓餅」。

清代章回小說中出現了月餅的場景,《紅樓夢》中,中秋節前一日榮府裡,「西瓜月餅都全了,只待分派送人」,伴著賈家人賞月過中秋。由上述的風土民俗志中,見到月餅在明清兩代普及的情況。@*#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樂真)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