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赫:歐盟對華政策正在全面轉變

9月14—15日的歐洲議會全體會議,正就歐洲議會外交委員會呼籲歐盟制定應對中共新戰略的報告草案,進行討論、表決。無論表決結果如何,中歐關係的轉折都是難以逆轉的。

與2020年相比,今年的歐盟-中共關係的變化頗有些戲劇性。2020年中美陷入新冷戰,中共拉攏歐盟卻有所斬獲:中國首次成為歐盟最大貿易夥伴;雙方簽署中歐地理標誌協定,決定新建環境氣候和數字領域兩個高層對話機制,共同打造中歐綠色合作、數字合作夥伴關係;最重要的,不顧美國反對,完成了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因此,中共外長王毅接受官媒採訪時,談及中歐關係,洋洋得意。

歐中關係起波瀾

不過,進入2021年,事情變化了。這突出表現在如下幾件事。

其一,制裁戰。3月22日,歐盟啟動「六四」後首次針對中共政權大規模迫害人權的制裁,包括四名新疆高級官員和一家實體。這次制裁,歐盟其實比較謹慎,可能只是一個戰術行為,表達與美協調立場而已。但中共加倍奉還,反制裁歐洲八名民意代表、兩名學者、四個實體(包括歐洲議會的兩個機構)。雙方制裁戰升級。歐洲議會凍結中歐投資協定的審議,使中共的經濟統戰重大戰果功虧一簣。

其二,經濟反制。例如,5月5日,歐洲聯盟公布計劃,在原物料、原料藥和半導體等6個戰略領域,減少對中共及其它外國供應商的依賴。據路透社報導,這份19頁的草案提到,歐洲在137項戰略敏感產品中有一半依賴中國的供應。又如,歐盟正研擬法案,阻止獲扭曲性外國補貼的外資買家收購歐企,或參與公共招標,尤其留意抵禦來自中共的不公平競爭。「歐盟單一市場的開放性是我們最大的資產,但開放性需要公平。」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瑪格麗特·維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說,「如果(外國)補貼將最好的公司趕出市場,這對歐洲工人或消費者來說是不公平的。這必須停止。」歐盟的立場日益堅定。

其三,抗衡中共「一帶一路」。7月12日,歐盟27國外長布魯塞爾會議,正式通過啟動「全球聯通歐洲」戰略,即構建以歐洲為中心的全球基礎設施建設網絡,2022年開始實施。這將增強歐盟競爭力,有助於實現價值鏈多元化並減少戰略依賴。這項計劃雖未提及中共,一位參與起草該戰略的歐盟外交官說,這份文件當中「寫滿了中國」。

其四,立陶宛抗擊中共,歐盟力挺。立陶宛1991年與中共政權建交,關係平穩發展,但自2019年後關係直轉急下,立陶宛先後在國安報告、香港反送中、新疆種族滅絕指控等事件上譴責中共。尤其,今年5月22日,立陶宛退出中共主導的「17+1合作」;7月20日,立陶宛宣布允許開設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中共報復,相互召回大使(這是歐盟成員國首度召回駐北京大使),雙方關係降至代辦級。立陶宛外長就北京最近在雙邊層面施加的政治、外交和公共關係壓力通報歐洲聯盟,並呼籲歐洲國家減少對中共的依賴,重新評估歐盟與中共的戰略關係。歐盟則從外長會議(9月3日,自製裁戰後歐盟外長會議首次討論中共問題)到歐洲議會議員都連署表達支持立陶宛,並強調團結一致對抗中共。

其五,友台。9月1日,歐洲議會外交委員會通過首份對台報告——「歐盟-台灣政治關係與合作」報告,呼籲歐盟提升與台灣的「政治關係」,推動將在台「歐洲經貿辦事處」更名為「歐盟駐台灣辦事處」,將台灣納入歐盟印太戰略考量,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全面參與有關國際組織等。

歐、美、日協調反制中共

以上這些事件,都是歐盟的獨自行動。在此之外,歐盟(或其部分成員國)還加強了與美、日的協調,共同應對中共的「整體性威脅」。例如:

一、3月24日,布林肯與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歐盟外交政策首席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先後舉行會談,並與博雷利會後發表聯合聲明,宣布重啟美歐中國對話。

二、3月30日,部分歐盟國家與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以色列、日本、韓國等共14國對世界衛生組織新公布的有關新冠病毒起源的報告提出「共同的關切」。

三、7月19日,美國、歐盟、英國聯合譴責中共政府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網絡攻擊,包括今年3月微軟電郵服務器遭攻擊事件。這也是由30個國家組成的北約首次譴責中國發動網絡攻擊。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也加入譴責行列。

四、通過G7峰會公報北約峰會公報、美歐峰會公報等等,共同緊急抑制中共在台海的蠢蠢欲動,明確中共對西方構成的「系統性安全挑戰」,並建立一個高級別美國-歐盟貿易和技術委員會(TTC),同意啟動美國提出的「重建更好世界」(Build Back Better World,B3W)計劃,即「由民主國家主導的、高標準、價值導向的透明基礎設施夥伴投資計劃,將幫助改善發展中國家總價值超過40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

五、協同美國,英國、法國和德國等北約國家派遣軍艦到南海及印太地區實施「航行自由」行動。9月6日,「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打擊群抵達日本;英國宣布將在亞太永久部署兩艘軍艦。法國則加強在亞太展示力量,例如法國軍艦在印度洋與美日印澳完成了三天聯合軍演後,又在西印度洋再與印度、阿聯酋舉行聯合軍演;8月11日傍晚,法國「普羅旺斯號」(FS Provence)巡防艦突然現蹤並錨泊在台灣西海岸彰化縣芳苑外海,等等。今年夏天,德國也20年來第一次派軍艦到亞洲,「巴伐利亞」號護衛艦啟程前往印度以及太平洋地區,在日本和朝鮮半島附近的水域參加聯合訓練和監視活動。

通過以上事例,歐盟對華政策正在實質性轉變:在內部凝聚抗擊中共的共識和意志,在外部與美、日等等國家在共同價值觀的基礎上,形成「民主國家聯盟」,共同應對中共挑戰。

歐盟對華政策轉變的三個原因

那麼,為什麼今年以來,歐盟對華政策會發生這種實質性轉變呢?這主要有三個因素。

第一,與中共經濟競爭加劇,「中共經濟模式」對歐盟經濟的危害越來越大,中歐經濟的互補性越來越被競爭性所代替。9月4日,頗有影響力的德國聯邦工業聯合會(BDI)主席魯斯武姆(Siegfried Russwurm)在接受德新社採訪時表示,「歐洲企業在和中國做生意時,必須要認清不可逾越的紅線。」他說,誰想繼續享有歐盟的自由市場准入,「誰就必須遵守基本的規則,同樣地開放本國市場」。魯斯烏爾姆還稱,歐盟內部目前已就對華關係形成比較廣泛的共識,「五眼聯盟」國家也達成一致。

第二,默克爾時期的結束和中共戰狼外交的「助推」。默克爾擔任德國總理16年,訪問中國12次,是德國和歐盟綏靖政策的主要人物,中歐投資協定就是她力主的。她的淡出(9月26日是德國的選舉日,也是默克爾卸任的日子,許多人預測這將是德中關係的轉折點),有助於德國和歐盟在總體上走出綏靖沼澤。德國社會民主黨外交事務發言人尼爾斯·施密德稱,任何新總理都必須改變對中國的態度,因為「中國(中共)也發生了變化」。而中共最大的變化之一,就是日益國內專制、國外霸凌,戰狼外交猖狂。這大大強化了歐盟對中共的厭惡,更加深刻認識到兩者之間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鴻溝。事實上,今年3月,歐洲議會最大黨團——歐洲人民黨黨團(默克爾隸屬的聯盟黨是該黨團的成員之一)的首份中國戰略文件,就直面體制競爭,既肯定了繼續與中共對話的必要性,又突出了「嚴格對等原則」的重要性。

第三,拜登政府加強聯盟戰略。今年拜登政府上台後,中美關係的緊張程度並沒有大幅緩解,美中兩極對抗格局深入發展。拜登在加強與歐盟、北約關係方面下了很大力氣。雖然阿富汗問題,美歐有所齟齬,但大方面是一致的。美歐關係的基軸,決定了歐中關係的走向。美、歐、日的三邊協調,西方世界的聯手,是大勢所趨。

結語

歐盟對華政策的轉變,現在就體現在歐洲議會對呼籲歐盟制定應對中共新戰略的報告草案的表決上了。

之前於7月15日由歐洲議會外委會高票通過的該草案,概述了歐盟制定對華新政策的六大要點,分別是「合作應對全球挑戰」、「敦促中方重視並遵守人權及國際規範」、「識別風險和脆弱性」、「與志同道合的國家或組織建立夥伴關係」以及「促進戰略自主和捍衛歐洲的利益和價值觀」。

雖然,這個報告草案即使通過,落實起來也還有一段路要走;但上述六大要點,卻顯示了歐盟對華政策的實實在在的轉變,同時也標誌著中共拉攏歐盟、離間歐美企圖的碰壁。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