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最怕「這種濕」 6類食物除體內濕氣

文/蘇冠米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11月05日訊】體內濕氣積久了,容易化火,變成難治的濕熱體質。在症狀變嚴重前,有許多方法可幫助身體除濕。

體內濕氣有2來源 這種濕最難治

體內的濕氣主要有兩種來源:外濕和內濕。外濕是環境濕氣重造成的,內濕是自己代謝濕的能力出了問體。

郭世芳中醫診所院長郭世芳表示,當環境濕度過高或是淋到雨,都容易讓身體受影響。尤其是肺、脾胃或膀胱功能較弱的人。相同的,肺氣弱、脾胃氣弱、膀胱氣化功能弱等情況,也會影響濕氣代謝,容易使濕氣在體內積留。「簡單來說,濕氣是內在代謝不良的產物,濕氣多了又會讓肺、脾胃及膀胱功能受影響」,他說。

當體內濕氣過重,身體從上到下會產生這些症狀:頭重頭暈、倦怠、眼周水腫、舌苔變厚(厚滑或厚乾)、舌體腫大、濕疹、沒胃口、口淡、大便黏膩、腹瀉、小便不通暢、女性白帶變多、下肢沉重水腫、手腳冰冷等等。(推薦閱讀:你濕氣重嗎?濕氣在身體不同部位 會有這些症狀)

眼周水腫多是暫時性,起床後活動一陣子就可恢復。如果持續很久,甚至一整天,代表體內代謝功能很糟,濕氣已過重。

郭世芳指出,濕氣積久會化火,轉為濕熱,「這在濕的治療上是最難處理的」。古人說「濕熱相合,如油入麵,難解難分」,就是指濕氣積久化火後難處理,像油混進麵,不好分開。

濕熱體質的表現:舌苔厚黏、易口渴,喝很多水,但小便少又黃,甚至有黃疸。另外,大便會黏馬桶也可能是濕熱體質的症狀。

患者若感到口渴,水喝多,但小便量少又黃,很可能是濕熱體質的表現。(Shutterstock)

改善濕性體質 從三方向著手為身體除濕

「身體保養,藥物永遠放在最後面」,郭世芳強調。在日常保健部份,可從生活習慣、防護措施及飲食著手,避免濕氣積久而化火。

1. 生活習慣

要避免過度勞動,還要適當休息,及適度運動或練氣功來鍛練體力,增強體內的氣。

有些民眾平時工作太勞累,沒有休息足夠就運動,結果變得更累。郭世芳提醒,正常情況下,適當運動可讓精神更好,如果運動後,覺得越來越疲勞,代表沒有休息夠。「重大疾病的患者,我都建議他先睡好覺再運動」,他說。

運動、熱敷、泡三溫暖都能幫助身體排汗、除體內濕氣。泡三溫暖可以在短時間內急速排汗,適合心肺功能較好的人,體質較弱者,比較適合用熱敷。

2. 防護措施

當天氣溫度下降或下雨,就應適當添加外套、穿雨衣、撐傘,可預防風、寒、濕入侵體內。尤其是體質不好的人,要避免淋雨。

環境濕氣重時,應該開除濕機,降低濕度。

下雨時,體質不好的人應避免淋雨,以防濕氣入侵體內。(陳柏州/大紀元)

3. 飲食調理

常吃冰飲、甜食或吃東西沒有細嚼慢嚥的習慣,都會讓脾胃變差,影響水分代謝。因此,濕氣重的人要少吃甜食,用餐時別狼吞虎嚥,並避免在晚上喝冰水、吃冰品。如果要喝冰飲,可在白天適量飲用。

郭世芳指出,脾胃與人的中心體溫有關,脾胃不好會使中心體溫變低,造成手腳冰冷。年紀大一點的人或女性,建議在秋冬晚上喝溫水,喝3至4百毫升就足夠。當養成習慣,手腳冰冷的問題也許不必服藥就能改善

如果怕夜尿,可飯後就喝,但胃不好的人例外。因為飯後立刻喝太多水,可能造成胃酸逆流。

除體內濕氣的6類食物

除此之外,還有幾樣食物能幫忙除掉體內的濕:

● 四神湯

由山藥、茯苓、芡實、蓮子組成的四神湯,是知名的除濕藥膳。自己買藥材燉煮,要留意藥材新鮮度、是否通過檢驗,且買回家後要放冰箱保存。

● 薏仁

利濕效果好,又有抗癌作用。薏仁熱量等同米飯,因此吃多沒關係,效果也比較好。建議到五穀雜糧店購買磨成粉的薏仁,可在吃早餐時泡一杯來喝。

薏仁利濕效果好,又有抗癌作用。(Shutterstock)

● 玉米鬚茶、紅豆、綠豆

皆具利尿、利水功效,只是紅豆多了補血作用,綠豆則可清熱。

市售紅豆湯、綠豆湯可能太甜,若店家無法調整甜度,最好自己煮。自煮湯品可適量加一些黑糖,郭世芳表示,黑糖有礦物質,熱量少,就算是有糖尿病體質的人也能喝。

● 薑、薑黃

氣弱的人容易怕冷,因為濕是一種陰邪,所以可用溫藥散濕氣。乾薑、生薑、薑黃都有溫陽除濕的效果。薑又有利濕作用,因此效果比薑黃好。

● 黃耆

氣不足之人,吃黃耆可補氣行水。西藥利尿劑的副作用是血壓會降低、頭暈,而黃耆可排水兼補氣,不會讓人頭暈。

氣不足的人,可吃黃耆補氣行水,幫助體內除濕。(Shutterstock)

● 荷葉

古人會在夏天用荷葉煮水,再用煮好的水熬粥,可去暑濕。民眾可到中藥店買荷葉,回家加水煮開後,取荷葉水做菜。

當查覺自己有疑似濕氣重的症狀,可先試試上述方法。如果效果不佳,可能是還有其它因素,建議尋求醫師協助。

身處紛亂之世,心存健康之道,就看健康1+1!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莉)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