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智庫:澳洲證明與中共脫鉤 經濟仍可繁榮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11月11日訊】澳洲智庫「伯斯美國亞洲中心」(Perth USAsia Centre)研究主任杰弗里·威爾遜(Jeffrey Wilson)本週在《澳大利亞向世界展示與中國脫鉤的模樣》一文中指出,「北京在試圖報復堪培拉的做法至今遭到驚人的失敗。」

這篇文章於11月9日刊登在美國刊物《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

威爾遜表示,中澳經濟關係迅速脫鉤的事發點起於去年——澳大利亞要求對Covid-19(中共病毒、武漢肺炎)來源進行獨立調查,不料中共以戰狼手段和貿易壁壘限制澳洲商品輸入中國,並藉此威攝其他國家勿與其作對。但中共當局顯然在「威逼澳洲」和「警告他國」等方面都遭遇空前的失敗。

「到目前為止,(中共)對澳州的影響出乎意料地小。如果這就是與中國脫鉤的結果,那麼從澳州的恢復力表明,該國與中國的脫鉤成本遠低於許多人的假設。其他與中國有分歧的國家也不會忘記這一事實。」

威爾森表示,長期以來,中澳的政治關係一直處於緊張狀態,不過兩國的貿易仍年年增長。從2009年到2019年,澳洲對中國的出口增加了兩倍,達到每年1,490億澳元(約1,100 億美元),其中大約一半是鐵礦,其餘則是煤炭、天然氣和農產品,以及來自中國學生和遊客的大量收入。

在2020年4月的獨立調查事件後,中共接連對澳洲的煤炭、大麥、銅、羊毛、綿花、糖、牛肉、龍蝦、木材、葡萄酒等一系列商品實施進口限制或禁令。鐵礦石則是少數沒受波及的商品,因為中國鋼鐵業極度依賴澳洲的鐵礦石,此舉完全是出於「自身利益」。

澳大利亞外交部長馬里斯·佩恩(Marise Payne)當時曾公開指責中共進行經濟脅迫。

由於中國占澳大利亞出口比例將近40%,當時人們認為澳洲的產業將受嚴重打擊。但事實上,制裁的效果出奇地輕微,原因是澳洲成功將貿易轉移到其他國際市場。

以煤炭為例:中共在2020年禁止進口澳洲煤炭,中國公司因此只能購買俄國和印尼的煤炭。此舉導致俄國和印尼的煤炭供應短缺,印度、日本和韓國反而去購買澳洲的煤炭以填補需求。更加上全球能源緊縮,使煤炭的價格提升,讓澳洲的煤炭生產商今年的出口收入上升。

除了煤炭,許多澳洲產業也成功地進行了貿易轉移。大麥被賣到沙烏地阿拉伯和東南亞,銅銷往歐洲和日本,棉花轉至孟加拉和越南,而龍蝦透過香港進入大陸。

威爾森表示,「這不是中國(中共)第一次強迫貿易夥伴服從它的命令。中國(中共)曾在外交爭端期間、對其他八個國家實施貿易脅迫,包括:加拿大、日本、立陶宛、蒙古、挪威、菲律賓、韓國和台灣。但中國(中共)這次對澳大利亞的大規模攻擊是前所未有的。中國(中共)通常以製裁次要產品作為警告,如:挪威的三文魚、台灣的菠蘿,但澳大利亞是第一個受到主要經濟商品被攻擊的國家。」

但澳州與中國經濟脫鉤的成本,遠遠低於任何人的預期。澳洲財長喬許·弗萊登伯格(Josh Frydenberg)說:「我們的經濟被證明具有顯著的彈性。」

據澳州財政部估計,受中國貿易限制影響的行業在第一年的出口損失約54億澳元(約40億美元),但它們同時在其他地方找到了44億澳元(33億美元)的新市場。淨損失僅佔全國出口的0.25%。更重要的是,由於鐵礦石價格飆升,澳洲對中國的礦產出口價值實際還增長了10%。

威爾森表示,「澳大利亞的經驗提供了一個重要的事實:貿易脫鉤並不自動意味著貿易崩壞。」

「更重要的是,澳大利亞在與中國脫鉤的戰略影響方面提供了更廣泛的教訓。首先,各國政府不能再指望把與中國的經濟和政治關係分開;政治方面的困難很快就會遭到經濟方面的威脅。第二,澳大利亞也證明了,中國(中共)的叫聲比它的實際影響要大得多。」

「事實上,澳大利亞現在可能正在激勵其他國家採取立場。5月,立陶宛退出了由中國和東歐國家組成的有爭議的17+1集團,此後它同意在台灣設立代表處。」

「澳大利亞已經向世界展示了它可以對中國(中共)說不,並在貿易制裁和被迫經濟脫鉤的情況下仍然繁榮。可能要不了多久就會有更多國家開始效仿。」

(記者陳北晨綜合報導/責任編輯:林清)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