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終盤點】習近平的七隻「灰犀牛」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12月09日訊】中共政治局12月6日開會強調明年經濟工作「穩字當頭」。會議又說要擴大內需,求「六穩、六保」,要穩定宏觀經濟盤,保中共二十大的穩定。但能保得住嗎?

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六穩」。2020年4月,又提出「六保」。所謂「六穩、六保」,分別指: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任務。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對大紀元分析說,今年是轉折的一年,中共面臨著全面危機。他認為當局重申經濟「六穩」「六保」,「就是害怕經濟陷入混亂、動亂,這是它的最大擔憂」。

近期有關習近平當局「養了」很多灰犀牛的說法,在主流媒體廣為流傳。灰犀牛本是金融術語,指顯而易見卻被視而不見、最終造成重大危機的事件。

大紀元記者盤點2021年的經濟狀況,至少可見七隻經濟類灰犀牛。

一、房企債務危機

中國幾十年來的樓市虛假繁榮,據估計全國所有公寓中20%至25%空置,各地出現許多鬼城鬼樓。進入2021年,持續爆發的債務危機,使這一行業大難臨頭。

2021年初最早是華夏幸福發布債務違約公告,其總公司及下屬子公司發生債務逾期,涉及本息金額共52.55億元。華夏幸福董事長王文學在2月1日的債務協調會上表示,華夏幸福今年到期債務將達上千億元(人民幣,下同),以公司現有帳面資金將無力償債。到11月30日,華夏幸福公告稱,該公司的違約債務本息合計達1013.04億元。

今年9月,負債纍纍的中國房地產公司恆大集團爆雷,正式宣告了中國房地產業全面危機的到來。恆大違約風險超過3,000億美元。

恆大集團2021年12月3日未能履行一筆2.6億美元私募債後,中共當局隨即派工作組進駐。圖為恆大深圳總部大樓。(Noel Celis/AFP via Getty Images)

恆大集團12月3日未能履行一筆2.6億美元私募債後,中共當局隨即派工作組進駐。

官方聲稱恆大的危機是個案,但台灣財經專家黃世聰對大紀元表示,這個表態是為防止可能進一步惡化局面所做的一個表達。「其實這並不是個案,除了恆大之外,包括像曾寶寶的花樣年、佳兆業一大堆,可能都會陸陸續續發生問題,其實這個是有點欲蓋彌彰的(說法)。」

除了恆大,花樣年、佳兆業、綠地控股、陽光城、富力地產、鑫苑置業、當代置業,中國奧園、陽光100接連出事,陽光100拖欠12月5日到期的1.79億美元債務和利息。

佳兆業12月3日宣布7日到期的6.5%優先票據的交換要約及同意徵求失效,意味著其尋求更多償債時間的嘗試失敗。這筆票據未償還的本金總額為4億美元。12月8日,該公司宣布暫停在港交所的交易,「等待公司發布包含內部信息的公告」。

天鈞政經研究員任重道早前對大紀元表示,「它(房地產)的債務如果越來越大,就會影響到金融系統,那對於金融系統來說,一旦發生了金融危機,肯定會導致整個經濟崩潰。」

而幾個月來,隨著開發商越來越難弄到現金償還飆升的債務,中國房地產行業一直讓全球股市處於緊張狀態。

今年10月中旬起,國際知名的三大信貸評級機構惠譽(Fitch)、標準普爾(S&P)和穆迪(Moody’s),以財務危機為由,多次調降中國奧園、佳兆業集團、花樣年、綠地控股、陽光城、富力地產等中國房企的評級。這使得房企境外融資市場大門幾乎關閉。

國內的融資對一般的民企,特別是風險高的房企,更是難乎其難。中共官方2020年8月設置的「三道紅線」成了房企融資路上的「攔路虎」,正是引發這次危機的導火索。

所謂「三道紅線」,是將負債率作為房地產企業劃定的融資限制,即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大於70%,淨負債率大於100%,現金短債比小於1倍。根據「越線」的數量,房地產企業被分為「紅橙黃綠」四檔,以決定其融資時有息負債年增速的上限。

二、「清零防疫」衝擊內需,外資撤離

以控制中共病毒(COVID-19)疫情蔓延為由,中共當局一直採用嚴厲的「清零」政策,一旦發現確診病例,就勞師動眾地封鎖、全員檢測、集中隔離。

但在染疫數字變得「漂亮」的同時,該政策直接阻礙了中國自身的經濟發展。「清零」政策代表的是經濟成本上升,一再進行旅行限制、封鎖,將對服務業、家庭消費等第一線消費者帶來嚴重衝擊,導致信心疲軟。

據CNBC報導,德銀(Commerzbank)資深新興市場經濟學家Hao Zhou上月受訪時說,如果中國持續堅持清零策略,中國內需將承受壓力,但沒有任何跡象顯示中國會在短期內鬆綁或放寬該政策,所以在接下來的幾個季度,他認為中國經濟基本上將持續放緩。

中共統計局公布的GDP(國內生產總值)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長18.3%,第二季度7.9%,第三季度僅增長4.9%。

2021年前三季度,中國非金融企業在岸違約率上升19%,達到155億美元;而離岸違約率上升28%,至78億美元。

11月以來,中共總理李克強在多個座談會上承認,中國內外環境中不穩定因素增多,經濟面臨新的下行壓力。

李克強聲稱,要「頂住經濟下行壓力要在改革開放上下功夫,吸引外資,融入和穩固國際產業鏈供應鏈」。

然而,疫情「清零政策」早已引發外資的進一步撤離。

上海美國商會會長季愷文(Ker Gibbs)11月18日在臉書上發文證實,很多外僑正在離開中國,「我是他們中的一員」。他說與疫情有關的旅行限制是部分原因。

香港歐洲商務協會10月6日表示,多家歐洲公司正在考慮撤出香港,原因是香港在防疫政策上使用的是中共的「清零」戰略,而這令許多公司舉步維艱。

在國際貨運方面,為了將病毒拒之門外,中國繼續禁止外國船隻更換船員,對回國的中國海員要求進行長達七週的強制隔離。即使是在其它地方更換船員的船隻也必須等待兩週才能獲准進入中國港口。

國際航運商會祕書長蓋伊‧普拉滕(Guy Platten)告訴彭博社,「對船舶運營的任何限制都會對供應鏈產生累積影響。」

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經濟學家張志偉8月份在一份報告中寫道,清零政策的「代價是中國將保持孤立」。

三、失業惡化

當局從以反壟斷的名義打擊科技巨頭、整頓小額貸款行業,到打擊娛樂業,再到教培業「雙減」禁令,引發民營企業倒閉和裁員潮。加上房地產機構爆雷、跨境電商規模被壓縮,已經導致至少一千萬人失去生計。

以房地產行業為例,大陸《時代週報》曾統計,截至今年9月初,大陸至少有274家房地產公司宣布破產,大約平均每天倒閉一家。而今年來傳出裁員的房企也高達十多家,涉及綠地、恆大、蘇寧置業、花樣年、陽光城等等。

字節跳動在10月19日確認,公司最多裁員70%的消息屬實,大陸媒體估計,這意味著可能有近7萬人面臨失業

近日年關將至,中國網路巨頭裁員消息接踵而來,除了騰訊、字節跳動外,短影音平台快手也傳出將要裁員30%。

因為原材料上漲,以及拉閘限電等原因,很多中小型製造企業也都陷入困境,甚至破產。這也帶來更多人失業。

10月20日,中共發改委就業司司長哈增友在新聞發布會上聲稱,中國9月份的城鎮調查失業率均值為4.9%,同比下降了0.5個百分點,環比下降0.2個百分點,是2019年以來的新低。這個數字引發質疑。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10月31日對大紀元表示:「目前經濟太差了。(中共)沒有辦法就虛構這種中國經濟發展假新聞吸引投資。」

他說中共失業率這些數據容易造假,都沒有什麼真正的參考價值,加上數據不計非城鎮戶籍人口,農民工不算在內。

旅美經濟學者李恆青對大紀元說:「農民工在中國沒有一個詳細的統計。就是國家統計局掌握了也不公布。外界估計農民工的人數應該在一點五億到兩點五億之間。」

在去年12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曾公開表示,中共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調查失業率數據維持在6%上下,指的是城鎮戶籍人口,而失業的主要人群是那些非城鎮戶籍人口。在去年6月末,該研究院一項六千多人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的失業率高達15%,另有5%處於半失業狀態。以大陸近8億就業人口來計算,當時就有上億人失業。

對於中共2018年起提「穩就業」,到從2020年又加提「保基本民生」,謝田認為,這說明「穩就業」沒有成功;因經濟基礎動搖,所以還要提保基本民生,「就是保證你基本上能夠活下去」。

李恆青說,將近兩億農民工現在都回鄉了,沒有職業了;而一千多萬大學本科畢業生也將進入失業大軍,是現在北京最頭疼的事。

根據中共國家金融與發展機構數據,今年中國20~24歲受過高等教育者的失業率一直高於20%。

學者程曉農早前在接受希望之聲採訪時表示,許多大學生來自農村的或者是中小城市,回到了家鄉成了「啃老族」。「他們現在都是家庭的負擔。他們自認為算是有文化的,所以不能再去當農民工,也不肯下地種田,吃父母的、靠父母養、同時一肚子火氣,然後火氣就變成天天在社交媒體上或翻牆看海外消息,罵共產黨。因為完全沒有出路。」

四、能源危機增加經濟中斷的風險

今年8月份中共官方開始運動式「減碳」,多地出台限產限電等政策。但一個月之後,煤炭短缺和一些地方斷電隨之而來。電荒波及全國二十多個省市,嚴重影響企業運營和民眾生活。社交媒體上滿是電力短缺引起的各種狀況……

在中國以工業為主的經濟中,約56%為煤炭供能。

之後當局又下令針對煤炭保供,要確保安全之下全力增產增供,重點保障發電供熱用煤需要。中共國家發改委10月12日下發一份通知,允許電價上漲20%。隨後中國大陸迎來了漲價潮,柴油價格一路攀升,中國多地加油站還限量加油,導致加油站大排長龍。

不僅是能源、化工等原物料在上漲,食用油、蔬菜、雞蛋價格都在上漲,甚至連豬肉價格都在抬升。

中國經濟遇上停電危機,海外觀察者歸納各種說法和原因,除了官方媒體宣示的是環保節能,另一個廣為流傳的原因,是中澳關係齟齬,中國停止澳洲煤礦(占中國進口量28%)進口。也有觀點說,中國拉閘限電是為供電漲價造勢鋪墊。還有說法指限電是中共進入戰時狀態,備台海、南海或中美開戰,等等。

但不管何種原因,中國多地限電受到了全球關注,多家西方機構當時據此下調了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

中國新一輪拉閘限電,波及多個省份,多個工廠被限制生產甚至關閉,嚴重地影響民生。(Fred Dufour/AFP via Getty Images)

五、中企內外受壓,海外融資遇阻

12月2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敲定了實施一個新法律的最終計劃,要求在美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國公司,必須披露其是否為一個政府實體所有或控制,並提供其審計檢查的證據。

在美上市的中概股12月3日暴跌,總市值一夜蒸發1,083億美元。

同天,中國網路約車巨頭滴滴出行宣布,將從美國退市,轉到香港上市。短短幾個小時之內,該公司的股價從16%的漲幅,翻轉到12%的跌幅。

滴滴出行今年6月突然在紐交所上市,隨後遭到北京一系列打擊。11月26日曾傳出,中共網信辦以數據安全為由,要求滴滴出行制定從紐約證交所摘牌的計劃,並報請政府批准。

彭博社指出,滴滴迫於中共壓力退市引發的股價暴跌,讓中概股自2月的高點以來,累計損失已超過了1萬億美元。

時事評論員李林一對大紀元表示,中企到海外融資現在是內外受壓。一邊是美國、歐盟對中共科技投資,都存有戒心,另一邊是中共要求中企必須遵從黨的法律,否則即便已經在境外上市,也必須為不服從付出慘痛代價。

他說,中企目前在美國融資受阻,未來基本會扎堆在香港上市。而香港那邊,跨國公司都在撤出,其實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經有所動搖,這些未來都會對中企融資產生負面影響。另一個可預見情況是,中共在西方發達國家的海外投資也會減少,實際上中國經濟會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世界頂級經濟圈之外,對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相當不利。

最新消息是,中國社交媒體巨頭微博,週三(12月8日)在香港上市,上市首日即破發,收盤下跌7.18%。这為中概股公司「退美回港」投下更多陰影。

在中美雙重監管壓力下,曾經是國際市場「香餑餑」的中概股估值已在不斷下降。

六、政治衝擊下民企涉險、台企撤退

占中國經濟比重超過六成、創造就業超八成的民營經濟,在當局強監管下正備受打擊,且由於政治因素影響,前景難測。

今年4月,阿里巴巴遭罰182億人民幣,創下中國反壟斷罰款迄今為止的紀錄。其它民企也陸續不同程度受重罰。

數據顯示,阿里巴巴及京東集團公布的第3季財報顯示,阿里巴巴淨利潤人民幣285.2億元,年減39%;京東則是由盈轉虧,單季虧損人民幣28億元。

中國政治的風向往往從官方「引導」或默許下的輿論開始。在11月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出爐了所謂第三份歷史決議之後,最近毛左人物司馬南突然對聯想當年的國企改制問題發難。

此前於今年8月,當局高調提出「共同富裕」,要搞「三次分配」。隨後毛左寫手李光滿在自媒體發的文章,於8月29日被各大黨媒網站集體轉發。文章聲稱中共「正在進行一場深刻的變革」,點名螞蟻、滴滴等等是大買辦資本集團,走向了「社會主義的對立面」,稱要對其進行清理、整治。

中共在11月18日成立了國家反壟斷局,當然不是針對本身就是壟斷者的央企和國企。多種跡象顯示,中共當局正在醞釀進一步打擊民營巨頭。

另一方面,台商在大陸的環境也變緊張。

上個月,台灣遠東集團在大陸投資的企業遭中共罰款近5億元人民幣。北京當局聲稱,不允許支持「台獨」和破壞兩岸關係的人在大陸賺錢。11月30日,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趕緊在社交媒體上表態反對台獨,支持所謂九二共識、一中原則,希望維持現狀。

12月7日,兩岸企業家峰會在江蘇南京舉行,中共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賀信中聲稱,要台商「與台獨分裂勢力劃清界線」。

台灣華人民主書院協會理事長曾建元對大紀元表示,投資中國存在高度政治風險,中國缺乏維持公平正義的法治,外企投資更要小心。

台灣財訊傳媒董事長謝金河11月23日透過臉書發文指出,中共打壓台商這情勢,會更加速台商回台投資,台灣也會因為台商回流投資而壯大。

台灣台中科技大學財金系兼任教師、資深評論員許維智12月5日對大紀元透露,在廣東東莞樟木頭鎮、珠三角沿岸、深圳中山順德等台商聚落地,很多工業區都已關門,台商已「全部都跑光了」。

許維智引述台灣金管會資料,2011年,台灣對外投資總額180億美金,其中對大陸投資143.8億,占比將近79.5%;但到2020年,台灣對外投資總額177億美金,其中對大陸投資降到59.06億,占比僅33.3%。數據顯示,這十年來台商投資占比已迅速消退,砍了超過一半以上。

七、老齡化或將給中國經濟嚴重一擊

2021年5月,第七次中國人口普查的官方數據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占18.70%,相比十年前上升5.44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中國統計年鑑2021》中披露,2020年全國人口出生率為8.52‰,首次跌破10‰,而同期人口自然增長率僅為1.45‰。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9月撰文表示,從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來看,中國老齡化程度預計仍將進一步加深。從經濟總量角度來看,對經濟增長,老齡化可能降低勞動力供給、降低勞動生產率,並擠出投資,帶動潛在經濟增速下降。

大陸老齡化正在快速加劇。(Fred Dufour/AFP/Getty Images)

大紀元專欄作家安東尼奧‧格拉塞福(Antonio Graceffo)近日撰文認為,在遭受債務危機、房地產泡沫和增長緩慢的困擾之後,對陷入困境的中國經濟來說,人口老齡化危機可能是最後一擊。

文章認為,日本、新加坡、韓國、香港和台灣都面臨並正在面臨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減少的問題。但這些國家都能夠通過提高工人的教育和生產力,向價值鏈上游移動,從而在人口結構變化中倖存下來。中國由於收入不平等嚴重、城鄉差距和人均GDP低,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中共也無法做出如此根本性的改變。即使改變,其結果也需要幾十年才能產生積極影響。文章指出,中共無法等待幾十年,它的經濟現在接近危機。

12月2日,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李稻葵在一個論壇上表示,中國經濟一個重大問題是內需不足。他警告說,中國經濟未來若干年的運行、發展,可能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困難的一個時期。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