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2021的世界年度詞:極變

本文的「極變」是指世界局勢從兩極變為多極。世界從美國的單極變為兩極,發生於小布什第二任期後半期。2021年,拜登駕馭著美國這駕列車高速行駛在Change的軌道上,並向世界頻頻揮手:美國回來了,但除了台灣熱情歡呼之外,傳統盟友的掌聲寥落。經過一年多的拜-哈執政與美國回歸世界領導者寶座的努力,世界多極化格局已經初現雛形。

世界20年滄桑:單極→兩級→多極

冷戰結束之後,美國是世界當然的領導者,中國自2003年宣稱「和平崛起」 (China’s peaceful rise)之後,世界認為中美兩極格局已經形成。2006年底,曾任哈佛大學、倫敦經濟學院教授的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和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教授莫里茨·舒拉里克(Moritz Schularick)創造了一個英語新詞「Chimerica」(中美國),又譯中美聯合體、中美共同體等,指中國和美國間的互利互依關係。從那以後,世界認為中國已經有能力與美國共同領導世界。中國自己也如此認為,在2011年夏威夷APEC峰會上,一向對北京友好的美國總統奧巴馬要求中國「停止玩弄國際體系」,「要像成年人那樣行事」, 中國外交部官員龐森在回應奧巴馬這一批評時稱:「如果這些規則是通過協議共同制訂出來的而且中國是其中的一部分,那麼中國將會遵守這些規則。如果規則是由一個國家或是幾個國家決定的,中國沒有遵守它們的義務。」——此後,中國多次明確表示要參與制定國際規則。

歐盟在2007年正式提出「多極世界」這一說法。2007年3月,法國《世界報》刊發了法國國際關係研究院(IFRI)院長蒂埃裡·德·蒙布里亞尔(Thierry de Montbrial)的文章《多極世界正在形成》,文章說,兩極世界隨著1991年蘇聯解體宣告終結。自那後誕生的單極世界,在2006年11月美國中期選舉之後也難以為繼,因為那場選舉結束了布什至高無上的權力,法國長期以來不斷呼籲的多極世界開始變為現實。自那以後,法國一直為重新成為世界中心在思想上努力。2021年10月中旬,190個IMF成員國的財長及經濟官員們齊聚華盛頓參加會議。在會議前,法國經濟、財政與重振部部長勒梅爾(Bruno Le Maire)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公開表明:歐洲應被視為21世紀三個超級大國之一,「美國想與中國對抗。歐盟希望與中國接觸」,因為美國是世界頭號大國,不希望「中國在幾年或幾十年內成為世界上第一的超級大國」。他提出,相比之下,歐洲的戰略重點是獨立。

美國還沒想好是否要承認「三極世界」,沒想到土耳其那邊又整出大動作。2021年11月12日,土耳其、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阿塞拜疆六國領導人,在伊斯坦布爾突厥語國家合作委員會第八屆峰會上,宣布 「突厥語國家委員會」改名為「突厥國家組織」。此前土耳其方面曾表示,土耳其與中亞五國在宗教、語言及習俗上淵源極深,「六個國家,一個民族」,理應仿效阿拉伯聯盟體制,建立一個突厥國家聯盟。成立一個統一的突厥國家聯盟的提法,肇始於1991年在土耳其召開的歐亞大陸新格局研討會上。如今這一想法終於落地。

俄羅斯雖然國勢早已衰落,但普京雄心猶在,一直想通過各種方式將前獨聯體國家重新納入麾下,成為一極。為了對抗歐盟,蠶食原來的獨聯體國家,俄羅斯與中國在很多問題上聯手。

美國的領導力正在迅速衰落

由於內政外交雙重失利,美國領導力嚴重下降。至少有三件事情嚴重影響世界對美國的信心:

拜登政府領導的美國內政完全改變以往的施政方向,其外交新方針是帶領全球應對人權、氣候變化、公共健康以及其他種種挑戰,氣候變化是重中之重,但除了歐洲之外,亞非拉美大概沒將此當作首要問題,它們各有自己的側重,共同的重要問題是經濟問題。具體實踐上,這幾件事情讓盟友信心受挫:

一,形同潰退的阿富汗撤軍對美國的國際聲望傷害甚大。儘管拜登努力辯稱撤軍的方針是川普時期定下,但美國媒體包括一直稱頌拜登的紐約時報與CNN都知道這是拜登的撤軍方式的錯。不僅北約國家英法對此頗多指責,就連本國不太想事的那些美國人,在媒體展示「阿富汗的美國帳本」並揭露其中的巨額腐敗之後,也對美國的世界維穩發生懷疑。

二,民主峰會展示的美國領導世界的願望而非領導力。為了氣候峰會的失敗而匆匆召開的民主峰會其實是失敗的一次會議。這次會議與會者共110多國,與中國的口水戰非常熱鬧,但由於美國拜登的開幕致辭與哈里斯講話都提到要推廣美國以廢除壓制選民為名的選民身分ID驗證,被歐盟與法國在第二天的發言中明確否定,再加上因中國地圖未將台灣納入在內而趕緊撤消的畏共情緒,讓各國信心不足。

三,抵制北京冬奧的貓頭鼠尾。美國率先提出對北京冬奧實施外交抵制,但正式響應者就英、澳、日本、立陶宛等七國,德媒早就聲稱,沒有一定規模甚至連十國都達不到算抵制失敗。但最難堪的不是這,而是12月24日傳出的消息,美國正在申請18位國務院、五角大樓官員參加冬奧的簽證,後續還將有40位官員申請簽證。

美國最讓全球有信心的是美國的軍力,這是中國軍力增長迅速造成周邊國家恐慌之後的心理依靠。美國國防部11月29日完成了全球態勢評估( Global Posture Review),美軍計劃改進關島和澳洲基地來對抗中共。印太地區被稱為美國國防戰略的一個關鍵點。美軍正在規劃新的基地,以應對可能性越來越大的新太平洋戰爭,阻止中共潛在的軍事侵略。應對的措施包括,尋求更廣泛的區域准入和軍事合作、加強澳大利亞和太平洋島嶼的基礎設施,並在澳大利亞輪換部署飛機。該評估報告要求國防部減少世界其他地區的軍隊和裝備,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印太地區——也就是說,美國軍隊今後的主戰場在印太地區,但美國的軍力僅夠應付這一地區,需要將其他地方的軍力調往該處。

中國顛峰時期已過 歐盟實力嚴重衰退

中國方面的國力尤其是經濟發展能力正在下降。這我在《2022中國經濟:內憂難解 「外需」不確定》一文中談過,另一弱勢就是總體軍力不如美國。與美國相比,經濟實力遠遜於美國的中國,能夠集中資源辦事,成為世界最大的資源購買者、西方國家心目中的最大市場,非洲國家最大的資金提供者。這是中國讓世界各國對華形成經濟依賴、市場依賴與資金依賴的槓桿,儘管中國經濟目前在走弱,但在2021年的國際社會中,它還是表現最好的。

歐盟的經濟力量正在弱化,這是不爭的事實。更重要的是,歐盟與美國統一的全球戰略是應對氣候變化,推廣綠色能源。德國是綠能先鋒,默克爾政府為了推進綠色能源方針,不斷增加天然氣在能源供給當中的比重,並且不顧美國的反對,堅持從俄羅斯大量進口天然氣。從2017年開始,德國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占德國天然氣消費總量的40%,造成了德國在能源供給上對俄羅斯形成了依賴。最近俄羅斯開始勒緊絞索,12月17日俄羅斯外交部提出了一份要北約及美國保障俄羅斯國家安全的條約草案,作為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前提條件,並且限歐盟和北約1個月內做出決定。逼迫歐盟國家在國防安全上全面讓步,於是德國陷入了政治、經濟、國防的三重困境。歐盟的綠色理想主義外交行將破產

土耳其努力多年剛拉好一個突厥聯盟,高通脹導致該國貨幣體系接近崩盤。土耳其官方數據顯示,11月該國的年度通脹率已經超過了20%。從2021年初至今,裡拉兌美元已經貶值約48%。美聯社12月13日報道,標準普爾已經將該國前景展望降至「負面」。

相對較弱的大國無法單獨成極,只能邊走邊看,在正發生極變的世界裡不斷調整自己的位置。

新格局面臨的新挑戰需要新應對

世界已經多極化趨勢漸成,但能夠清醒應付這一局勢之變的國家不多。

在媒體發布美國正在為國務院、五角大樓官員謀求參加北京冬奧的簽證之後,這幾年在對待華為、外交抵制北京冬奧都緊跟美國的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加拿大總理特魯多(Justin Trudeau)意識到本國將被中國孤立,在2021年12月21日CTV電視網的年終專訪中,就記者對華關係的提問作出了系列答覆。他採訪中表示,西方國家應該對中國達成統一戰線,以防止中國利用商業利益,令西方國家相互競爭,針對彼此。特魯多強調,中國一直在使西方國家之間爭鬥,因為西方國家之間一直在爭奪在華的經貿機會。

美國顯然沒意識到這個問題,至今為止,拜登政府仍然與奧巴馬一樣,將人權、氣候變化、綠色能源、公共健康當作美國要領導世界應付的首要挑戰。並將多邊主義(三個或更多國家之間的一種有組織的關係)視為美國應對重大全球挑戰的佳工具,認為當志同道合的國家組成聯盟時,這種夥伴關係能夠激勵其成員尋找全球性問題的解決方式。

用多邊戰略來建構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大國關係,這個方向並沒錯,但有兩個最大的問題,一是各國經濟上錯綜複雜的關係將使各國在對華外交政策上受到嚴重束縛;二是美國民主黨的價值觀越來越跑偏門,世界各國有接受難度;

以拜登政府現在視為全球戰略的印太戰略而言,毫無疑問,印太地區裡最重要的角色是美國和中國。但這兩個大國在經濟全球化的經濟格局中早已形成了經濟上的「相互依賴(mutual dependence)」,與過去的冷戰相比,經濟現在和將來都構成了地緣戰略競爭的一個更重要部分,但目前美國顯然對此沒有清晰的考慮。

1990年代開始的全球化,是以促進人權,用美國模式改造世界,那是美國霸權、西方自由秩序觀念和歐洲理想主義混合體時期的政策,如今這個混合體已經走到盡頭,美歐共同推行綠色理想主義完全與多極世界脫節。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