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黴菌別小覷 可增加疾病風險 如何去除

文/James Templeton 溫芳編譯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3月10日訊】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顯示,大約三分之一的民宅和商鋪都受到黴菌的污染,總計包括超過4500萬個民宅、商戶和學校受到影響。通風、隔熱和取暖條件不好的建築最容易發霉

不止是建築物會滋生黴菌,小汽車、卡車、船和公交車也都會被黴菌污染。即使你認為環境黴菌對健康影響不大,很多食物裡也可能含有黴菌。隨著接觸的黴菌越來越多,這些微生物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影響便不可小覷。

清除建築物內的黴菌成本頗高,不過黴菌讓人體健康付出的代價更大。每年數十億美元醫療費用花在了黴菌引起的各種疾病上,對於其中很多疾病,現在並沒有好的防治方法。美國每年護理與黴菌相關疾病的醫療費用已經超過56億美元。這個數字還在以前所未見的速度增長。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信息顯示,僅黴菌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就增加了30%~50%,而呼吸道疾病只是黴菌引起的多種疾病中的一小部分。

黴菌是一類微生物,它們產生的毒素毒性很大。《美國微生物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期刊上發表的一份研究探察了這類微生物產生毒素的機制、這些毒素如何導致人體產生疾病,以及它們如何被利用進行生物戰。是的,黴菌就是如此致命。

黴菌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公共衛生問題。

黴菌是隱形的殺手

每個人對黴菌的抵抗力強弱不同。對於有的人來說,流鼻涕、經常咳嗽、眼睛發癢或流淚就是受到黴菌感染的主要症狀。而有的人則表現為哮喘。美國環境保護局(EPA)一份研究估計,美國450萬例哮喘都是由黴菌引起的。

對於那些患有慢阻肺(COPD,又稱肺阻塞)或感染了新冠病毒的患者,他們的肺部受到病毒的侵襲已經變得虛弱,再遇到黴菌的感染情況只會更糟糕。

另一些身體已有基礎慢性病的患者,免疫系統也相對弱一些,以及那些對黴菌特別敏感的人,都要對周圍環境的黴菌污染特別當心。接觸的黴菌累積到一定水平,就容易出現疾病,甚至是致命的。

對於癌症患者,也特別要當心周圍的黴菌問題。

關於黴菌的幾個錯誤觀念

1. 只有黑黴菌才是危險的菌類

事實:證據顯示黑黴菌(Stachybotrys chartarum,紙葡萄穗霉孢菌)散發的黴菌毒素相當危險,但是,這並不是唯一一類人們需要擔心的黴菌。麴黴屬(Aspergillus)是最常見的一類黴菌,在低濕度環境繁殖。其實,所有在潮濕環境內快速繁殖的黴菌都對人體健康有害。(推薦閱讀:花生、筷子可藏黃麴毒素 易致肝癌!3步預防)

2. 黴菌不會致病

事實:黴菌有白色、綠色和黑色等不同的顏色。雖然許多研究只展示黑黴菌的危險性,但是其它黴菌的危害也不可被忽視。

根據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MA)的描述,一般的黴菌可以在空氣中傳播,遇到潮濕的環境就會落腳並迅速繁殖。這些黴菌主要長在牆面、浴室、廚房的瓷磚表面,而黑黴菌則會穿透乾燥的牆體、地毯等。

對於一般的黴菌,用水兌上一些白醋或茶樹油,用刷子沾上這種混合液體即可清除。

對於一般的黴菌,用水兌上一些白醋或茶樹油,可以清除。(Shutterstock)

受黴菌感染常有哪些症狀?

以下這些症狀,都可能與受黴菌感染相關:

● 哮喘、過敏
● 頭疼
● 神經問題
● 疲勞、虛弱
● 關節疼
● 認知力減退、記性變差
● 自體免疫疾病
● 脫髮
● 抑鬱
● 頭暈
● 視力變化

怎樣避免黴菌污染?

● 如果你懷疑你的家裡或常待的某個室內環境存在黴菌,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立即修復漏水的問題。如果你身患癌症,我們建議你應該請專業除黴菌的服務幫你清掃。

先搬到一個臨時住所,比如旅館或是親友家裡,等專業服務幫你清潔完畢,再搬回去。因為在清掃的過程中,室內的黴菌被攪得飛舞在空氣中,再加上各種除菌化合物的噴洒,這樣的室內環境對癌症病人非常不利,往往會加重病情。

● 環境出現黴菌污染的根源,就是環境過度潮濕。所以,可以考慮在那些容易發霉的地方配置一個除濕機,以及一個臭氧空氣淨化器用於殺死黴菌。

臭氧空氣淨化器用於室內殺菌效果很好,它不僅能殺死黴菌,也能殺死其它細菌、病毒、塵蟎等各種微生物。想了解更多關於臭氧殺菌的益處(可以點擊這裡閱讀我對世界知名的臭氧專家弗蘭克·沙倫伯格 Frank Shallenberger 進行的採訪)。

● 定期使用遠紅外線排毒。「遠紅外線桑拿」是現在給器官,特別是肝臟排毒效果最好的一種技術。這種技術使用方便、無痛苦(可以點擊這裡觀看我採訪遠紅外線技術專家菲爾·威爾遜Phil Wilson的視頻)。

● 最後,每天至少運動15~30分鐘也很重要。運動是簡單、天然的排毒好方法,通過出汗、促進血液和淋巴液循環,可以降低身體產生癌症的風險,改善整體健康狀況。

作者簡介:詹姆斯·鄧普頓(James Templeton)是鄧普頓健康基金會(Templeton Wellness Foundation)創辦人。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莉)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