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千古叱咤风云人物: 忽必烈

【新唐人2009年2月9日讯】

作者﹕阿哲;图:柚子

忽必烈是元朝的开国皇帝,号世祖,他对汉文化十分倾慕,这种拥抱异族文化的胸襟,使中国又一次民族的大融合。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大草原,忽必烈继承他的雄才大略,不仅冲过长江天险,也踏破了南宋江山,不但结束中国几百年来南北分裂的局面,也奠定了中国的版图。

儒教大宗师

忽必烈年轻时,对中国历史文化颇有心得,因他对汉地最为熟悉,蒙哥即位后就把汉地交给他管理。
中国历代皇帝中,他最崇拜唐太宗,为了开创另一大唐盛世,并改善汉地纷乱的情况,他延揽大批汉人加以仿效,并在金莲川设置幕府,负责规划和执行重建汉地的工作。他因“行汉法”及推崇儒教,被当时的儒者尊为“儒教大宗师”。

他攻灭大理国后,一反蒙古入城屠杀的作法,约束下属不得任意屠杀,此举不仅引起蒙古王公的不满,还一度被蒙哥汗猜忌,但也因此建立起自己的声望。

元朝建立

忽必烈治理汉地的经验,使他认识到:蒙古唯有与汉家文化融合,蒙古帝国才有能长久立足于世。不过蒙古人大都不认同他行汉化的主张,因此他有感于自己必须成为大汗,理想才有可能实现。有鉴于此,蒙哥死后,他即在汉地自立为大汗。

由于他自行称汗及推行汉法,明显违背蒙古的传统,引起阿里不哥等贵族的不满,随即展开四年内战,最后阿里不哥兵败。虽然忽必烈取得胜利,但他“行汉法”主张还是使许多蒙古人拒绝归附他,导致四大汗国纷纷脱离,使他的政权只及于中国与蒙古本土。

忽必烈即帝位后,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订国号为“大元”,并设立三省六部和司农司等一系列专司机构,也任用了大批儒臣推行朝政。经济上,扩大屯田、兴修水利,以增加农业生产;政治上,广行汉法,定朝议、主官制及制法律等;官吏任用上,任用贤能,惩治贪污;文化上,兴学校、重教育,奖励文士,颁行八思巴蒙古新字;交通上,为了鼓励对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在全国各地设置驿站,使交通四通八达。

此外,他还建立儒户这个户籍,以优待读书人,后来又恢复了科举制度,并将儒家学说中的程朱理学,定为官方思想。这一系列措施,使战争破坏的经济、文化,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元代鼎盛的局面。

重用郭守敬治水利、改历法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重用许多汉人处理国事,其中一位是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忽必烈接见郭守敬时,对他的真材实学十分激赏,很感慨地说:“让这样的人去办事,才不会是摆空架子吃闲饭的啊!”

郭守敬到西夏一带去整治水利,那里经过多年战乱,河道淤塞、土地荒芜,生产遭到严重破坏。郭守敬经过详细勘察后,发动民工疏濬一批原有的渠道、水坝,并开挖一些新河道。不出一年时间,九百多万亩农田灌溉畅达,从而粮食丰收,百姓生活也改善了。

为了加强大都到江南的交通运输,忽必烈又派他勘测水路交通情况。经过郭守敬的勘测、设计,不仅修通原来的运河,还新开凿一条从大都到通州的通惠河,此后江南到大都的水路运输,就畅通无阻了。
忽必烈灭南宋以后,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农业生产要用历法,蒙古一直使用金朝颁布的历法,但这种历法误差很大,连节气也算不准。元朝征服江南以后,南方用的又是另一种历法,南北历法不一,显得很紊乱。

有鉴于此,忽必烈决定统一历法,下令成立订历法的机构,取名为太史局,负责太史局的是郭守敬的同学王恂。郭守敬精通天文、历法,也被从水利部门调到太史局,和王恂共同主办改历工作。

郭守敬根据大量数据,以两年的时间,编出一部新历法叫《授时历》。这种新历法,比旧历法精确许多,算出一年有三六五、二四二五天。这部历法同现在通行的公历周期相同,但郭守敬的《授时历》比欧洲人确立公历的时间早了三百零二年。

发动征服战争

忽必烈稳固政局后,便对南宋展开军事行动,他用了六年时间攻陷襄阳,大败宋军,陆秀夫抱八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自尽,南宋灭亡,元朝统一全中国,结束了中国自唐末藩镇割据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随后,元帝国向东征服高丽,向南平定大理、西藏和安南,向西由中亚进入欧洲,席卷俄罗斯、波兰、匈牙利,最后放眼天下也剩一个弹丸岛国日本了。忽必烈要求日本举国来朝以通和好,如不通好,将至用兵令日本“王其图之”。当时天皇政府讨论五个月,最后回复以:“书辞无理,不能接受。”

忽必烈大怒,发动九百艘战船及三万二千余人东征日本。战争开始阶段,元军取得了很多辉煌战果。后来台风乍起,由于不熟悉地形,元军停泊在湾口的舰队一片混乱,不是互相碰撞而倾翻,就是被大浪打沉。午夜后台风渐停,但暴雨又降,加上漆黑一片,落海的兵卒无法相救。元军怕日军趁机来袭,下令冒雨撤军回国。日本朝野对突如其来的台风赶走元军十分惊喜,在内展开了大规模拜神活动,称之为“神风”。此役日本史书则称之为“文永之役”。

后来,忽必烈又发动第二次日元战争,史称“弘安之役”。此次规模更大,十余万人声势浩大。但两个月后,又遇到一场巨大的台风,元军战船“缚舰为城”,因而在“波如山”的台风袭击下,震撼击撞、舟坏且尽,军士号呼溺死海中如麻。在台风袭击下,蒙古东路军损失三分之一,江南军损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的士兵被日本人屠杀或溺死。蒙古人第二次东征日本,又以惨败而告终。

此外,征战安南历时三十四年,结果损兵折将,除获一个藩属外,可说是得不偿失;对八百媳妇一隅之地,也始终不曾征服。忽必烈对外的武力发展,在非一帆风顺的情况下,逐步走向一个饱和点。

汉化失败,朝政由盛而衰忽必烈改革蒙古旧制,实行汉法,任用汉人,并吸收汉族文化中的有益之处。这使得中国文化在元朝时得以继续发展。文学形式上以元曲著称,与唐诗、宋词共同为后世所推崇;绘画艺术也在宋朝的基础上,达到又一颠峰时期。

元帝国同时是一个开放的国家,对于来华的外国人持欢迎的态度。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受到忽必烈的器重,多次被派遣出使各地。他亲眼目睹帝国疆域之广大和繁荣,与他游历所经的欧洲、西亚等各国对比之下,产生忽必烈大汗为“世上从未见广有人民、土地、财货之强大君主”的说法。

元王朝实现了空前的统一,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本来做为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元帝国可以有相当长的岁数,但由于改变蒙古人的观念不很容易,加上日本出征失败,因此忽必烈在推行汉法方面,身边蒙古贵族反对的声音始终大于支持,也使忽必烈治理中原的理想遭到些许阻力。忽必烈晚年受病痛所苦,加上爱妻与皇太子先后去世,更使他的病情加剧。至元三十一年,叱咤风云的忽必烈,终因病辞世,享寿八十岁。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