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发“毒誓”推销牛奶 被逼无奈还是社会倒退

【新唐人2009年5月31日讯】毒誓者,用恶毒的语言来诅咒自己,以证明自己所说的话是真实的,所办的事是正确的。如果这样的毒誓的执行权交给了神仙,并且承诺一旦失言神仙就会立即严厉地惩处自己,这样的毒誓就叫血誓。在法制不很完善的旧社会,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有时就会用到这一招,以此来证明自己的道德品质无可挑剔。特别是在商品经济初期,人们为了建立自己的信誉基础,在与他人交往中首先要使用这一办法。发毒誓是建立商业道德的初级阶段,办法虽然笨,但在那个时代,对人们的商业道德规范却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法制社会的建立,发毒誓这种古老的笨拙办法在世界各国中恐怕不多见了。在我国,三十多年前由于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培养人,毒誓归之于封建迷信受到了彻底批判﹔三十年来,政府提出要依法治国,并且出台了无数的法律法规,人们希望通过法律来解决社会活动中的一切不公,谁还记得毒誓这种“老土”办法。本以为毒誓这种古老的自我管理办法从此在地球上消失了,本以为现代社会是由现代制度来管理的,没必要也不可能再使用毒誓这种办法了。因为,社会进步到了二十一世纪了嘛。

  真还甭说,毒誓真还复活了,而且是在繁华发达的中国城市。

  那天晨练回来,在公园门口见到了一卖鲜牛奶的老农,他身穿破旧的军大衣,用辆破摩托驮着两桶奶,在那儿吆喝着卖。他的独特之处在于卖奶“广告 ”。我见到多数人的广告无非是“绝没掺水”、“现挤现卖”、“保质保量”、“有假退货”等等些陈词滥调。而这位不同,如果见到老太太老大爷过来,则特别起劲地赌起咒来:“俺这奶如果掺和一点儿水,马上口吐鲜血不治而亡!”、“俺这奶如果加进别的东西,俺就断子绝孙!”、“俺这奶如果不真实,老汉俺要遭天打五雷轰!”……由于推销方式别具一格,口头广告新鲜罕见,引来了不少人的关注。特别是年龄大点的人,都会深信无疑地买几斤。

  这事引起了我的思索。无论从哪方面看,老农民的生意都不应该红火起来。因为,不用光亮的形象代言人而自己土溜溜地站那儿谁见了也会退避三舍。没有时髦的词语沙哑的口音而粗门大嗓地自己来推销,时尚的现代人谁来卖你的账?没有精心设计朗朗上口的广告词而自己近乎自虐式地谩骂自己,再好的奶喝到嘴里也会变了味。事实是,我的猜想全错了。这老汉的生意不但火起来了,而且还站往了脚,在老地方一直呆到现在。大体算来,差不离有两个来月了吧。六十多天的时间里,老汉再不用像刚来时那样口头不断地自己来发毒誓(碰到第一次来的顾客,老汉还会把那几句毒誓重说一遍),而当初用摩托驮的两桶奶现在变成了用农用车拉的十来桶了。

  联想到“苏旦红鸡蛋”、“瘦肉精猪肉”、“福尔马林海鲜”、“避孕药黄瓜”、“地沟油蛋糕”、“三聚腈胺奶粉”等等人吃的东西,老农民的鲜奶真乃供奉神仙的精品﹔联想到社会上的坑蒙拐骗、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缺斤少两、口是心非、吹嘘拍马等等所谓的促销手段,老农民卖奶真的是诚实的典范﹔联想到电视上笑咪咪明星背后的脏手、文雅雅绅士声音后面的交易、光闪闪招牌里面的黑暗、挂羊头卖狗肉的铜臭,老农民的毒誓算是山寨版的广告。

  一个老实八交的农民进城来推销自己生产的鲜奶,几年前是牵着奶牛到城里现挤现卖,现在得用赌咒发誓的古老办法才能让人们相信,这在发达国家的人们看来实在有点儿不可思议。但在中国,这却具有立杆见影之效。想想吧,这毛病究竟出在了哪里?是像生物进化中的反祖现象还是前进中的毛病?这不是小题大作,而是一滴水见太阳。我们应该反思的东西太多了。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