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对国奶“高标准严要求”行不行?

【新唐人2011年6月27日讯】业内人士就奶业安全标准展开辩论。广州奶协会长称标准降低是从国情出发的说法站不住脚,这是照顾了乳企低价收购奶源占有市场;内蒙古奶协秘书长称乳业标准降低不会损害民众健康,而是从国情出发保护奶农。

奶农,貌似中国乳业的“排头兵”。出了大事,奶农被推到前面顶缸兜底;体现大型乳企意志的时候又被推到前面,让他们假冒被关照对象。实际上,鲜有人关注这个群体的处境和利益,他们连自己的声音都发不出来。

要是我来质问降低乳业标准,第一问是这:根据哪些项目的研究、依据什么原理,认定中国人适合食用标准最低的乳制品?反方面对此问,也只能顾左右而言他。没有人敢说最差乳制品对中国人是合适的,只有扯上另一种“人民利益”才能继续忽悠下去。

“乳业标准降低不会损害民众健康”的说法,其逻辑是这样的:就算卖给你的全是水也不损害你的健康,我的奶不害你得病就算很不错了,你还要求牛奶有营养少杂菌,这也太过分了!

而正理该是这样讲:你若有损消费者健康,那是你乳业违法犯罪;你的产品即便没害消费者得病,并不等于无损消费者权益。

“不损健康”这话也多少有点道理。对部分民众来说,乳业标准的降低确实无损他们的健康,就是不产乳制品也对他们的健康没什么影响。比较感性的看法,我见过一批喝奶喝出病来的人,而由于一贯不喝奶才得了病的例子,我却不好确证。

尽管如此,理性的观念也还应该是“真牛奶利于健康”。我承认,牛奶质量不好,至少会影响部分民众的健康。牛奶对孩子、老人、体弱患者等人群的适用性强,这些属于乳品“倾斜对象”的人,需要的正是营养充足、菌落稀少的牛奶。而降低乳业标准,紧缺资源“保重点”的作用也随之失落,于是,最能获益的,反成为受损最重的。

资源有限,产量不足,在中国乳品不可能覆盖全民。这种现实被用来强调乳业艰难或“情有可原”十分混账。其实,这意味着中国乳业可以旱涝保收、进退自如,“皇帝女儿不愁嫁”。可是,中国乳业钻钱眼、图暴利、走邪路、赛坏招,其蠢无比地失信于民,糟蹋了这种难得的大好环境。

别用乳业衰败、破产、退出等话语吓唬消费者。只要中国人还喝奶,这领域就会有投入、有钱赚。生产不出好产品赚不了钱,你退出就是了,谁怕谁?

中国乳业已经走过一段邪路(客气的说法叫“弯路”)那条路的特征是“争创假优”,其中的恶劣典型即三氯氰胺伪装高蛋白。而今有一条较从前“坦率诚实”的邪路似乎就在脚下——承认发达或不发达国家乳业都能做到的事情,我们这里做不到,咱只好人往低处走,咱主动生产全世界质量最差的牛奶。

制定产品标准,尤其是食品、营养品达标标准,明确市场准入底线,限制并制裁偷工减料、掺杂使假的厂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消费者权益。好标准,维系着市场与企业的公信力,保障着优胜劣汰的正常竞争环境,指导消费并引导企业往好处干、往高处走。

企业依据高标准营运产出好产品,和消费者追逐方向一致;而刻意制定利于企业又罔顾消费者权益的标准,结果只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过去,消费者因担心国产牛奶有毒而抢购外国奶;而降低标准,大家即便认为国产奶无毒,也能依据本国标准确认:国产奶的确是劣质品。

随着乳业标准的降低与公布,就连接受“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理念的人,也失去了积极“挺国乳”的理由。喝了咱的奶,虽不至于病倒,但是也强壮不了谁——因为咱们的奶和人家的不是一种奶。

技术进步,乳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乳业标准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滑,此情定然大谬。我们平日里听“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这话,耳朵都磨出了茧子。到了真需要这话的时候却听不到声音,中国乳业将为此付出惨重代价。

──转自《博客中国》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