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红利 传产台商回流

【新唐人2011年9月9日讯】–ECFA周年专题之5(中央社记者蔡素蓉、陈虹瑾嘉义9日电)不少传产台商近来悄悄回流,“大陆工资说涨就涨,每年涨25趴;土地使用税,说开征就开征,台湾人还是比较好用,未来要把生产线逐渐移回台湾”,纺织业者曾昆玉说。

泓达企业董事长曾昆玉经营纺织业逾30年,生产桌布、餐巾、隔热手套等餐厅用具及寝具用品,十几年前,因生产成本考量,且大陆纺织品输欧美配额较多,所以与其他传统产业一样,登陆投资,而且厂愈买愈大。

他说,多年前在青岛设纺织厂,青岛工厂针对欧美市场出货,需要大量人工。刚开始的几年,台湾可以大量接单,在大陆出货还受到保护,“订单再大都可以接、再大的量可以从那边(大陆)出”。

不过,这些年情况开始逐渐转变。

曾昆玉说,“大陆工资近年不断调涨,今年5月,大陆国务院来公文指示所有企业员工薪资调涨28趴,每次都是说涨就涨,动不动一涨就是25趴、28趴。”

工资调涨还不是最糟的事,更惨的是工资涨了,但工人却跑了。

他说,“许多传产台商在东莞一带相继倒闭,不是因为接不到单而倒闭,而是接了很多单而倒闭!因为台商在顾客下单后,就把料全部买进来,结果大陆沿海严重缺工,最后没办法出货。”

另一方面,大陆对台商各项优惠减税措施渐褪色,2008年起,开始征收土地税、房产税,“原本签的所有合同(合约),和(大陆)中央政策抵触就无效”,曾昆玉说。

他说,传产业在台湾工厂都很小,一开始登陆有优惠,所以工厂是台湾的几十倍,或几百倍大,一旦要缴土地使用税,负担沉重。他在青岛的纺织厂占地7.2公顷,每年土地使用税高达人民币40多万元,约新台币200多万元。

两岸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后,虽然有136项纺织产品输陆可享关税优惠,但台湾也同意对22项大陆纺织产品降税,这对于台湾纺织业有没有冲击?政府因应贸易自由化的产业辅导措施有没有效?

曾昆玉沈思了一会儿说,“其实怎么保护都没有用,纺织等传统产业一向爹娘都不爱,政府政策多半只对高科技业有利,传产业大部分都要靠自己”。

不过,他说,“老实说,签了ECFA,对我们还是有帮助,最大的好处是两岸关系和缓了,现在我们出口到大陆的产品,就不常受到海关或官员刁难,哪像以前,他们若想找麻烦,有时整个货柜就得运回来。”

虽然有ECFA和平红利,但纺织等传产业所面临挑战愈来愈大,不只是大陆生产成本上扬了,也要面对来自中国大陆、印度、巴基斯坦等纺织业的挑战。

转型成为不败之道。曾昆玉的纺织厂就找上韩国碳晶片业者,研发省电、可杀菌除臭的负离子红外线材料,制造省电的发热屏风、地毯、美容床、婴儿床。

曾昆玉纺织厂今年又开发出新产品,将布料结合红外线功能再制成夹克,人体穿上后可升温摄氏6.5度,“在大陆北方比较有用,今年就要开始卖”,他说。

大陆电荒、工荒,让经营环境日益艰困,传产台商在迈向生产高附加价值产品的道路上,突然转了个弯,悄悄、慢慢回流台湾。

曾昆玉说,“未来大陆厂要变小,以仓库为主,应付大陆内需市场;生产线会慢慢移回来,因为台湾人真的比较好用,虽然年纪可能大了一点,但1个人可以当3个人用,彼此互相支援,大陆人却只能做1件事。”

泓达目前在嘉义水上、大林共设有3个厂,员工约150人,目前已经确定将增加1条生产线,首波招聘20多人。

“嘉义有不少传统产业最近都打算把大陆工厂慢慢迁回来,像以制作凉椅知名的欣业集团。至于在嘉义的工具机业者,拜ECFA所赐,最近日夜灯火通明,每天都上工”,曾昆玉说。

台商鲑鱼返乡潮会不会持续,值得观察。不过,对于身兼嘉义名都饭店董事长的曾昆玉而言,ECFA和平红利及陆客效应,让名都每天住房率达8成8,其中7成5是陆客,而且以商务客为主。

不少五星级饭店冲着陆客团,已经开始着手在嘉义盖饭店,“年轻人比较喜欢进入服务业,有助于将青年留在地方,相信以后嘉义三代同堂的景象慢慢多起来”,曾昆玉笑着说。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