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大焕:谁搅动了民间高利贷浑水

【新唐人2011年9月23日讯】9月13日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导,不到20万人的福建省安溪县出现民间借贷崩盘事件,一名村主任欠债3亿元出逃,全县人均1500元。据安溪银行业人士称,安溪县城厢镇公德村村委主任许火从经营着一家叫广融信的担保公司,已有十年之久。他以“低吸高贷”的方式赚取息差。过去十年不倒而今年倒,也许可以反证今年高利贷风潮的猛烈。相对于厦门动辄几十亿元的高利贷黑洞,3亿多的债务金额只是小巫见大巫。

安邦分析师认为,大案频发的民间借贷引爆银行危机和社会危机,已经不是小概率事件。在民间借贷最发达的温州,据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统计资料,今年3-5月,全市法院共受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2628件,比去年同期多出474件;案件总标的金额高达9.31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出3.15亿元。仅8月份以来,就至少有20起以上此类事件发生,其中有两起大案,牵连集资额估计将达到数十亿元、借贷者上千人。早在4月份,内蒙古就已经发生了民间借贷高达12.37亿元的金利斌自焚案。在贫困县苏北泗洪县,也出现了不少因为拥有太多数量的宝马车而被称作“宝马乡”的乡镇,这些乡镇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不过6000元,购买力显然来自击鼓传花式的民间高利贷暴利。据业内人士披露,借贷者一般以1.5分-2分的利息揽储,再转手以5分或6分的高息放出去,有时甚至还经过好几道环节。

当下,民间借贷资金已经与银行资金、国企资金三位一体:一是中小企业和个人以土地、房屋抵押等形式从银行贷出的款项;二是国有上市公司将大量超募资金和银行信贷资金以委托贷款形式进入“影子银行”,最高利息将近25%,有些公司的利息收入甚至超过利润;三是个人或机构通过银行理财产品、民间借贷、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等活动,将大量资金源源不断注入“影子银行”,成为高利贷或准高利贷资金。因此,高利贷的风险也就是银行的风险。有媒体报导,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8月份曾表示“约有3万亿元银行信贷资金流向了民间借贷市场”,银监会对此曾予否认,但没有给出其他资料,同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高度警惕近期网路借贷、民间借贷和小额贷款公司等领域风险。”而今年半年报,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的资本净额也不过3.1万亿元;5家银行共实现净利润1834亿元,已经占据16家上市银行利润总和的80%。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管是从银行流出的资金还是民间自有的资本,借助小额信贷或担保公司以高利贷方式流出时,进入到实业领域的并不是很多,所谓的高利贷危局,只是银行、国有企业等高利贷链条上的资金拥有者炒作的另一个专案而已。

除了短期周转,没有任何一个实业可以长期承受年利息60%以上的高利贷。资金进入房地产,反倒是一个相对安全甚至是惟一相对安全的选项。因为房地产还有杠杆效应,1亿元的项目,房地产商也许只要投入3千万元,加上银行融资和建筑商垫资,平摊下来,实际利息可能就在20%。

民间高息借贷风潮历年都有,但今年似乎来得特别迅猛,起源可能是流动性收紧后的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房地产限购限贷。也许是哪个紧缺资金的中小企业和房地产商病急乱投医,开了一道小口子,结果引得各方资本风一样涌入。一旦这股风潮卷起巨大的势能引发“全民”放贷,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断裂,局部崩盘甚至发生连锁效应就只是迟早的事。这也反过来警告人类,经济发展有自身的规律,货币就像流水,骤然干旱(过快收紧流动性)或者骤然洪涝(过快量化宽松)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那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比如打压房价)而不惜代价孤注一掷的做法,更不可取,那样不仅达不到目的(房地产反过来因为成了惟一安全的高息资金避风港而使调控投鼠忌器,从而让房地产绑架了金融),反而危害整体的经济基本面。

文章来源:《和讯网》作者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