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林志异——第17节(小说连载)

【新唐人2012年3月22日讯】医林志异——第17节

从此,我再也没有见过静海和尚,好似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他这个人。但是我知道,医林中的江湖,如他这般的刀疗僧还会继续。他还会找到刀疗术的传人,能牺牲自我的传人。民间这些隐藏的医者,在以他们自己的独特方式来救赎这个世界。

第七难 医道

在黄河岸边的一座小镇上,我拜会了一个叫刘志安的人,这是临别师父之时,他老人家特别吩咐我的一件事,说是一定要拜访此人。

见到他时,他正在家中诊治病人,约有十几位病人等待院落中。此人是位全能医者,内、外、妇、儿,无不精通。且诊病速度很快,诊脉开方,平均五六分钟一位。他的脉法果是令人叫绝。每诊一位病人,并不先说话,手一搭脉,便知病家所苦,症状所在,一一说出,尤令病人惊讶和信服。信者为医,没有这一手夺人气势的本事。就别干中医这一行。

待病人散尽,我这才上前自我介绍。听了我报出师父的名号,刘志安倒是高兴地接待了我。他以前也是一位行走江湖的游医。

刘志安先是招待了我一顿丰盛的晚餐,当是知我来意,便自说起了他的传奇。

刘志安十八岁时还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儿子,还不知医为何物。那一年,父亲患病,花光了家底没有医好,反倒加重了些。责问医生,反遭讥讽,说是信不着医院,回家自己治。刘志安一气之下,自学起了中医,才知这医林中另有世界。后来慢慢给父亲试着用药,竟然给治好了。

刘志安是个好学的人,知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意义。数年之后,离家远游,拜师访贤。辗转七八年,虽有所得,却未能如意。而后归家独修自悟,却令他从诸般经典中获取了医道奥秘,且别有感悟,医道大成。成为了我医林中自学成才的典范。中医一道,家传师承固然重要,但也要是那种有心之人才可,否则也是枉费了一番机缘。

“学好中医,一定要先熟悉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没有中国古代的哲学思维,你悟不进去,也不明白医道的意义。”刘志安语重心长地对我说道。

刘志安后来成了家,有了一个儿子,自然想令子承父业。可是他的儿子小学毕业后刘志安便不让儿子上学了。上学的目的是考取个医学院校。

“中医大学的教材我看过,那些东西根本教不出好的中医来。”刘志安摇头道:“一个中医,本业都学不明白,学什么英语啊!还有那些西医课程,比中医的都多,能乱了孩子的脑子。那些人,学得越多,越不相信中医。”

刘志安很有魄力,令儿子在家随他学中医。以传统的方法来教他。

“若是三年之内,他不往这里悟,也不能勉强,说明他不是这块料,另改它行就是。好在孩子和我当年一样,喜欢中国的文化,自然对医道也有深层的感悟。”刘志安欣慰地笑道。

“中医治病,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刘志安反复强调。

“还有中药啊!”刘志安摇了摇头道:“中药是讲究四气五味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草木之性,纠人体之偏。而现在的药物研究是在做什么,在试验室里研究它的分子结构,这是偏离了主要方向的。医者意也!中医在医理和用药上,那是和西医根本不同的。当年我在广西,遇到一个刚从北方来的人,因水土不服,病倒不起。后来当地的一老人,背着他在他的鞋底取了点泥土,冲水与他喝了。第二天便基本上没什么事了。平淡之极,乃为神奇,中医药每每在平凡中见神效。这是那些西医教授专家们一辈子也搞不明白的事。几年前我还遇到一件奇特的事。一个患了严重消渴症的病人,也就是糖尿病。跑遍了全国大医院,都没有什么好法子。你猜最后怎么着,一个农村老太太,给他出了个偏方,吃了一车的大白菜,竟然神奇的好了。”

“万物为药!”我想起了《难经》中的话,鞋底土,大白菜,这正是三才方药之法。当然,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宜,辨证施治才可。

“明阴阳之达变,解五行之妙用,医之道也易尔!”刘志安最后说道。

“对了,小陈,刚见你时,就感觉你的气色和常人不一样,精神焕发得很,可是食了什么奇药?”刘志安随后诧异道。

我笑道:“那请刘先生为我把一下脉罢。”

待刘志安抚脉之后,惊讶道:“你的脉象清透畅达。脉络无滞感,这可是古代人比喻的真人之脉啊!怎么会这样?”

我听了,暗喜之余,说道:“前些日子遇一高人,为我施了一遍正骨术。”于是将遇到刀疗僧静海和尚的经过说了一遍。

“奇人啊!”刘志安一惊而起道:“以前偶闻刀疗僧之事,以为传说,原来在我医林中是真实存在着的。那刀疗僧的正骨术,当是一还原人的真身之术。你这辈子可保百病不患啊!”

我说道:“并且现在感觉各方面都有异常变化。尤其是脉法学习上,以前多为‘心中易了,指下难明’,现在则有透彻之感。”

“那是你全身经脉在逐一通畅之故。那和尚将你的身体再造了一番。”刘志安说道。

—— 转自《180区小说网》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