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推翻中共政权的定时炸弹?

【新唐人2013年1月6日讯】(新唐人记者何雅婷综合报导)中国大陆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的现实,使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认识到,中国已走到了迫切需要一场实实在在的社会大变革的关键时期。海外媒体人也纷纷发文,探讨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大势所趋,以及推翻中共政权的社会力量在哪里的问题。

处于社会底层的新“中国贱民”是一颗定时炸弹

近期,中共接连针对中国农地被强迫征收问题,以及城乡发展差距巨大、贫富悬殊等问题,出台一系列的修正法案,《明镜新闻网》1月5日发文表示,显示中共政权已经开始了解农民的不满是国家内部的一颗定时炸弹

文章引述了中国研究者潘若思为台湾出身的记者白晓红的《散沙:中国农民工故事》一书撰写的书评,分析了中国大陆新的无产阶级沦落为新的“贱民阶层”的残酷现实,认为不论是农村问题或是其衍生出的农民工问题,都是中共必须面对的挑战。

潘若思在其书评中表示,来自乡村的青壮年为了逃离贫困和落后,转往城镇发展,成为了中国都会的“农民工”。然而,这些“新流动式无产阶级”即使一个礼拜进行80小时大量劳力的工作,也无法抵挡逐渐沦为新的“中国贱民”的事实。

那些在家乡之外的工作地点无法享有健康保险和教育的农民工,穿着破烂又灰扑扑的衣服,居住在肮脏且较无人烟地区的民工营内,他们的薪水遭窃取和被不当人对待的事件相当常见,劳工相关法律遭忽视,而中国大陆官方掌控下的所谓“工会”又是毫无力量的,“只关心国家和雇主的官僚机构”。

许多农民工怀着摆脱贫穷的希望来到都市,而事实上,成千上万的农民工一再从一个低阶工作换到另一个之后,最终面对的是极端受挫、毫无积蓄地回到家乡的农村。

然而,一个更严酷的事实是,在农村,地方政府抢夺农民土地的恶性事件,已持续上演了很多年。

美国农村发展研究所(Landesa)中国土地法专家李平对《华尔街日报》表示:“中国每天都有恶劣的土地抢夺发生;在农村,抗议并不少见,有些抗议甚至危及性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群众动乱的专家于建嵘在2010年写道,中国农村的社会动乱中,土地问题为起因的占了约65%以上。土地抢夺问题所导致的上万件抗议事件已形成中国政府的严重挑战。

而白晓红在其书中记录了一位与失业的儿子在民工就业市场晃荡的老人寓意深远的一段话:“中国的历史就是农人如何被剥削和压迫、之后又如何起义并推倒政权的历史。”

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力量在哪里?

《百家争鸣》栏目主持人宋时雨在其发表的评论文章中,分析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力量之所在。

文章表示,在不公不义的大环境下,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满情绪。民间每天都在发生的群体事件,和中共统治高层内部发生的薄王事件,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迫切地需要一场实实在在的社会大变革。部分当朝的权贵精英也看清了这个政治制度的凶险,进而产生了政治变革的想法,这是过去少有的高层思变。

宋时雨认为,中国大陆将要发生的是一场由尊严主导的社会革命。但是,变革需要民众觉醒,而民众觉悟需要拒绝蒙骗、知道真相。

他写道:“我们都是人,既然是人就不能象农家猪一样有温饱就行了。凭什么权贵垄断占有了一切,拥有那么多的财富和享乐 ?凭什么我们生活这么艰难没有保障,凭什么我们的社会地位被打入地沟一不小心就让你吃地沟油,凭什么权贵的地位高耸入云一出门就有宾士宝马?归根到底,凭什么这个社会少数人享有特权侵犯大众的人权?为什么这个社会如此不公?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中国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面子?”

文章分析认为,中国社会变革的力量包括以下几类:

1.80后、90后中那些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好工作的人群,以及外出打工收入低微的人群,“只要一点拨他们很快就会成为中国变革的主力军”。因为权贵及其子女们霸占了几乎所有可以带来“锦绣前程”的机会,这个残酷的社会现实很快就会把这些普通出身的打拼者的理想和期望彻底打得粉碎,于是,他们成为最强烈思变的人群。

2.爱面子的网民。这是一个成分复杂的群体也有较强思变情绪。他们资讯灵通,从网路上知道很多资讯和真相,网路上的资讯交流很容易让人们明白自己所处的真实的社会地位,因而,他们觉悟早,而且资讯来得快。而中国目前至少有五亿线民,这是一支不可忽略的具有变革要求的网路大军。

3.官商勾结的强征、强拆、强上项目造成利益被损害的维权群体。这个群体每天都在出现和变动,矛盾产生就出现,矛盾解决就消失了。在没有组织串联起来之前,这是一支不稳固的但有时候又很有凝聚力的变革队伍。

4.社会超低收入人群,穷则思变是他们奋起反抗的基本动因,而他们能否在变革中起作用,关键要看前几类人群对他们的影响和发动。

5.那些抱着“先做好奴隶再做将军”的卑微梦想,在都市里埋头苦干、拼命挣钱,却仍然难以摆脱贫困的农民工。当整个社会的经济大发展时,他们吃苦耐劳后还能有所收获,而一旦社会经济陷入迟缓甚至倒退、面临崩溃时,农民工的生存空间被剥夺,他们也将成为变革的力量。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