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过年吃饺子的来历与传说

【新唐人2013年2月9日讯】饺子是一种深受中国人喜爱的食物,也是一种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说的是“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正是形象的表现出了饺子这种食品在中国人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过年吃饺子是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习俗。过年的时候,全家团聚一起齐心协力包饺子吃,是年味最浓的时候。 饺子成为过年必不可少的食品。探其原因,其一是饺子型如元宝,人们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其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选取不同的馅料,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例如:芹菜馅饺子即勤财之意,故名“勤财饺”,既是对财富的祈盼,更是对勤劳务实的祝福;韭菜馅饺子即久财之意,故名“久财饺”,既可以祈求长久的财富,更是对天长地久的祈福,愿人长久和睦、健康、快乐、幸福;白菜馅饺子即百财之意,故名“百财饺”,既可以祈福得到百祥之财,更是对新婚燕尔的夫妇,祝福白头偕老的美好寓意。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表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寓意着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代表着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其中一个与女娲造人有关。传说当年女娲用泥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与“线”谐音),用嘴咬吃。

饺子又叫“交子”,据史料记载,这名称的来历与我国大年三十夜食饺子的习俗有关。中国传统节日过年是农历中最隆重的节日,大年三十晚上,有守夜辞岁的习俗。守夜辞岁的活动在各个地区都有所不同,其中最普遍的一种叫“包辞岁”。它是指在大年三十夜把备好的肉、菜剁成馅,其中的肉和菜谐音为“有财”,因此在剁时往往要弄出大的声响,让左右邻居听见,馅调好后和面擀皮将它包成月牙形的食品,到午夜十二点时下锅煮熟全家共食,这就叫“包辞岁”。

按天干地支的计时法,午夜十一至十二点是“子”时,又称“子夜”。 十二点的钟声一响人们便由旧的一年迈进了新的一年,称为“更岁交子”。传统习俗中,在子时吃的这种带馅食品完全是为了辞旧岁迎新年,取“岁更交子”之意,因此人们便把它称为“交子”。口耳相传,便得此名。后来用于书写时,因为“交子”为食品的一种,便在前边加上“饣”,于是成为“饺子”。

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线穿元宝”。

辞旧迎新,岁岁年年,周而复始。不仅民间在辞旧迎新的除夕夜吃饺子,已经形成了惯例,就连紫禁城里的皇族们也遵从民间过年的文化传统,除夕之夜包饺子吃。据记载,清朝时,皇宫中过年吃的饺子必须是素馅的。因为皇帝信佛,故而皇帝吃的饺子与敬佛的饺子要同一锅煮出来,以求新的一年平安、素净。素馅水饺以干菜为主,有长寿菜(马齿苋)、金针菜、木耳。辅以 素三鲜:蘑菇、笋丝、麦筋。

除夕夜吃饺子虽然到了明清才成为定俗,但饺子的产生却可以追溯到更加久远的年代。 据考证早在春秋中晚期时就有饺子这种食品,这可以从一九七八年在山东省滕州出土的薛国故城里找到证据。在这里共挖掘了九个墓葬,其中有一座是春秋时代的薛国君主墓。在该墓出土的一套青铜礼器中,有一个銹蚀的铜器,里面整整齐齐排放着一些白色食品。它们为个体三角形,内包有屑状馅料。后经考察,此为今天的饺子和馄饨。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饺子。

相关视频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