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媒体:中国年轻人已淡忘六四 只关心钱

【新唐人2014年6月4日讯】6月4日是天安门广场镇压25周年纪念日。从一个多星期前开始,加拿大的各个媒体就开始了有关这一纪念日的报导与访谈。6月2日,加拿大广播公司在名牌访问节目《时事》栏目中,邀请到当年曾经历过那次历史事件的一名教师,回顾这一历史事件。而节目的题目就是《25年之后,许多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知道那段历史》。

节目主持人Ann Maria Tremontiy在开头的介绍中说:“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中没有当年学生们雕塑的自由女神的照片,没有一名年轻人只身挡在一串坦克前的画面,没有军队以枪弹开路,冲进天安门广场,没有长安街上的血迹。直到今天,中国政府也没有公布六四镇压中究竟有多少人死亡。因此许多年轻一代已经不知道这一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镇压事件”。

对此,接受她采访的中国历史教师也感到无可奈何,虽然他自己没有忘记六四,但无法讲给学生们听。他说:“这是一个敏感话题,为了不至于丢掉工作,通常学生们问我有关六四的事,我都是让他们回家问父母,或是到网上翻墙去了解”。

加拿大《环球邮报》的记者Nathan Vanderklippe曾多次在六四纪念日到北京的大学采访。今年六四纪念日之前,他又到北京大学采访。5月28日的《环球邮报》刊登了他的采访报导。文章写到,当天安门事件10周年的时候,有一些学生对他说,不相信在六四镇压中有学生死亡;到六四20周年的时候,则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公开表示,知道当年发生了什么,但认为政府采取的措施是正确的。而到今年,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或不再认同当年学生们的行动。

Nathan写道:虽然对六四的记忆并没有完全消失,但由于官方不间断的宣传、有意地隐瞒和歪曲那次历史重大事件,在今天中国的年轻人当中,尤其是在1989年之后出生的人当中,不仅越来越淡漠,而且还变了样。中国政府在后天安门时代已经创造了一种犬儒主义的社会环境,有更多的年轻人甚至认为当年政府的做法是正确的。

记者在北京大学采访了十几名学生。得到的总体印象是,学生们对政府镇压持肯定态度的比例继续升高。一些学生认为,他们当年的学长“不应该占领天安门广场,因为那里不是公园”,“他们不该到那里静坐,应该呆在家里”。

一位21岁的物理系学生说,可能当时是有学生死亡,但那是过去的事了。他用较为流利的英语说:“Now we don’t care, That’s far from us”。 他甚至认为,当年那些参与抗议活动的学生,可能是为了出名。另一位学经济的学生则表示,政治问题太没意思。他说与同学一起在网上看到过六四时军队向民众开枪的视频,但与看其他的新闻没有什么两样。

另一位历史系的女生则说,对25年前发生的事不感兴趣,并说要正确理解这样的历史事件现在还为时过早。另一位24岁的心理学系的女研究生说,现在上学每天有很多事要做,哪里有时间去挖那些历史的事件。而且像六四这样的事,挖起来也很不容易。

确实,由于中共25年来严格控制新闻出版,在中国很难找到有关六四的相关资料。记者尝试着用中国的“百度”互联网搜索“六四事件”,只显示出几条结果。其中有一条是官方媒体的报导,说当时北京有犯罪分子抢商店,但没有说政府作出了怎样的反应。

记者还找到了一位在北京大学招生宣传册照片中的19岁男生。他在化学系读本科。他对记者说,虽然中国禁止官方媒体报导任何有关那一事件的纪念活动,但他出于好奇,曾到网上的维基百科中查看相关的词条。但令记者惊奇的是,他说如果他是当时的中国领导人,恐怕也会做出同样的决定。

《环球邮报》的记者写到,这就是新一代北京大学学生的现状。同样是在这所大学,25年前曾经是那次学生抗议活动的中心之一。那一代的大学生对人类的思想成果充满热情,他们从古希腊哲学家和法国大革命期间的作家那里汲取精神营养,大胆地推动中国的进步,梦想着建立一个可以自由地讲话、没有官僚腐败、民众可以选择自己信仰的社会。

可当今一代的中国大学生已经与25年前那一代大学生很少有共同点。他们的肩上似乎没有担当改变的压力。一位学生甚至对记者说,社会的安定可以使所有人生活幸福,所以几百名学生的死亡无法与此相比。他们制造的动乱也威胁到了党的领导。

在CBC《时事》节目中接受采访的中学教师也谈到,不仅年轻人,整个中国社会现在关心政治的人越来越少,更多的人关心的是房价和挣钱。

当然也有经历过六四事件的一些年纪大些的学生,他们对记者说,那个事件是无法忘记的。一位31岁的考古系的博士生说,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他父亲的叔叔在天安门事件后逃出了北京。他叔叔还说,人们都没有想到政府会向自己的人民开枪,而且那种恐惧一直萦绕在心头。他说,这是很难忘记的。

接受CBC访问的中学教师也说到:“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知道不让历史重演的最好方式就是要让所有人知道历史的真相。因此我们必须拒绝遗忘”。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