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庚:北京丧失港人民心

许多大陆人不懂香港人为何要占中?最近大陆传媒的一项民调显示,参与调查的网民九成以上同意采取措施封杀倾向占中的香港演艺人士,所谓封杀,就是禁演、禁播、网上除名。在这些大陆网民的眼里,港人不仅享受着比大陆人富裕的生活,而且还有着大陆人没有的舆论自由与民主法治,现在又可以投票直选特首,在连选票长得什么模样都没见过的大陆人眼中,港人还要不满意,真的是不知好歹。不但大陆网民这样想,大陆传媒、中联办、港澳办直到中共高层,通通这样想。他们脑子中存有一个巨大的问号: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组织表现令人刮目相看

为什么会这样?笔者也这样问自己。这次占中行动,最早由成年人推动,运动发起者“占中三子”的戴耀廷、陈健民分别是香港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的副教授,朱耀明则是著名牧师,但一个多月前占中行动的突然发动,主力军却是年轻人,目前主导占中的是“学联”及“学民思潮”。“学联”代表香港八所大专院校,是大学生的代表组织,“学民思潮”则是中学生的代表组织。这两个学生组织在占中行动中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回顾“学联”的发展轨迹,也许可以从一个侧面回答上述所有人“为什么”的问号。

学联最早成立于一九五八年,那时香港虽然还是英国殖民地,但中国这个词在港人的心中还有很强的吸引力。五、六十年代时,许多在四九年中共执掌大陆政权前流亡海外的知识分子,比如钱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人聚集在香港,以香港为基地,大力推动复兴中华文化运动,即所谓新儒学的复兴。在这些新儒学代表人物的推动下,港人对中华文化心向往之,中文大学的成立,反映了当时的民意。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学联成立后的二、三十年,除了代表学生利益外,在社会问题上有着浓厚的民族主义倾向。六十年代的文革运动、七十年代的保钓运动、八十年代中英谈判,学联都以民族主义为立场,站在大陆一边。八四年中英谈判香港主权问题时,学联多次抗议示威,支持中方立场,称英国没有权利以南京条约、北京条约为法律依据来谈判。英国察觉香港民意并不支持自己在香港的宗主国地位,于是决定将香港主权还给中国,换来中方“五十年不变”的一纸保证。

学联的民族主义倾向以及倾中立场,在一九八四年的纲领“放眼世界、关心祖国”中表露无遗。然而,从九十年代开始,学联与中方的关系越走越远。九七回归后,香港学运曾进入低潮期,但最近这十年,香港学运又焕发新春,学联也积极加入各项社会抗争行动,特别引人注目的,便是学联不再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情怀。现在的香港年轻人,不再以中国人自豪,也不再想做中国人,他们的理想,就是做一个真正的香港人,在主权不变的情况下,自己管理自己。这种民意的巨大变化,从学联修改后的纲领中也能得到印证,目前学联纲领已不再提“关心祖国”,而是改为“放眼世界、关心社会”。

港人民族主义情结逐渐消失

学联的变化,只是香港民意变化的一个小小例证,如果仔细研究香港回归前后的民意,不难发现港人民族主义情结的逐渐消失,是整个社会最大的变化。北京在九七年以后表面承诺五十年不变,但暗地里步步紧逼,采取各种手段控制特区政府以及传媒。大陆太子党、贪官污吏们则将香港视为安乐窝,蜂拥进入香港,加上大陆开放自由行惠及地产商及富裕阶层,导致普通港人生活不便及物价上涨,港人对大陆的好感不断消磨,反感情绪则一路飚升。前些时大陆游客在香港闹市街头“方便”引发的港人怒火,就是港人不满大陆的征兆。

此次占中行动得到各个阶层的普遍支持,不但大出占中发起人的意料,更是大出中联办、北京的意料。也可以说香港民意的变化,才是此次占中最大的社会基础。目前占领旺角的民众,并不认为自己属于学联或任何其他组织,他们自认是普通民众,不满特区政府所作所为,也不满香港回归大陆后一路走下坡路的现状,更不满自己的生活越来越艰难。北京执政当局如果认识不到香港民意的巨大变化,而只是盯着所谓的外国势力干涉,以为将一瓢脏水泼在外人身上就可以推卸自己的责任,实在短视得很,也不利香港的长远发展。

面对这次占中行动中,大陆传媒,尤其是扮演文化打手角色的《环球时报》不断发文威胁支持占中的香港演艺界人士,提议封杀,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言行十分丑陋,堪比文革行径。他们不知道,香港人支持占中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支持占中就是支持民主、支持港人自己管理自己,与演艺根本没有关系。将支持占中与“反华”画上等号,亏大陆传媒想得出来。支持占中的演艺人士杜汶泽曾说“对着人民币是一时,对着良心是一世”,黄秋生也直言:“如果吃碗饭要出卖尊严,对不住,你这碗饭太贵,我吃不起,我一家都吃不起。”这些话句句铿锵,不知《环球时报》的御用文人们有没有这样的道德勇气。

文章来源:《动向》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