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清明节

【新唐人2016年03月29日讯】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说到清明节气与民俗的关系,还有一段悲壮的故事。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出逃,最后跟随他的人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其中有个叫介子推的人。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烤熟送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想起旧事,倍感愧疚,差人请介子推。而介子推闭门不见,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有人出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不见介子推出来。火灭后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烧死了。在安葬遗体时发现介子推遗体堵着个柳树洞,把里面的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日子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第二年这一天,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把这天定为清明节。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各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这一天人们通常会扫墓祭祖,踏青郊游。

责任编辑:又容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