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子:购物天堂的懊恼

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税务优惠,多年来令香港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购物天堂,享有“东方之珠”美名,造就繁荣,助长经济。

2003年自由行开放以来,零售销售由1,730亿港元,如火箭般急飙至2014年的4,930亿港元,羡煞邻国。可惜好景不常,2015年来了一个晴天霹雳,同样数据只录得4,752亿港元,惊吓的出现倒退,到了2016年不但没有好转,寒冷情况更见加剧。

任说基准高需要调整,香港旅游业是否责无旁贷?懊恼其实主要来自这里光环色彩减弱,大陆旅客放眼全球等因素影响。

购物本身原是风险

当旅发局和店东如痴如醉,满眼金银,欢迎大陆客来港购物之际,他们有否醒觉这里出售的货物统统都是进口货、外国品牌。

这些产品对港人口袋的实际净收入极低不说,最严重是贵铺租把本港特色品牌一扫而空,出现了广东道、弥敦道、海港城等黄金商业区尽然沦为珠宝、手袋店。这样有什么不妥,面层分析没太大问题吧?

深度了解,问题在于当外汇浮动或税率优势不再,旅客几乎再找不到理由于此购物。日圆和欧罗贬值、中国着手削减销售税和进口税(衣服、鞋类、护肤品、卫生用品)正直接冲击香港零售业,还未算入上海迪士尼开幕和深圳自贸区的结构性挑战。

购物天堂”布满天下,已非香港独有,如东京、巴黎、伦敦均属大陆人至爱购物圣地。据里昂“2016中国旅客”研究报告,购物仅属决定目的地因素中排行第四,其重要性更是每年遽降。

懊恼之中寻求突破

数年前,资深地产界分析员林奋强指,香港必须转型方有希望摆脱被边缘化的风险。如今浪费了10年光阴,旧模式经济不支倒地,从头再来一次新经济突破其实还是有可能。

香港人才众多,但需要有由上而下的政策配合。金融界普遍认为旅游业要起死回生,香港当打造一系列本土特色,即使是殖民地文化一日游、李小龙功夫表演示范,都胜于依靠周大福、六福来招揽游客,这些首饰店在北京、广州、成都等皆随处可见,毫无新意。

另一回春之法,定是重新重视其他国家旅客,过去一段漫长日子可说完全忽略,导致发展方向严重倾侧。投资学的教训,乃从来不要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摇篮上。

大陆网上旅游平台蚂蚁窝不多建议到港,反而经常推荐曼谷、维也纳、东京和爱丁堡等为圣诞和新年好去处。香港力挽狂澜需要思想开明和视野扩阔的团队,但近期观察政府排斥Uber和对Start-Up支持不足等蛛丝马迹,实在令人担心“天堂”的前景。

──转自《大纪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刘旋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