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购“苏35”更深内幕:山寨发动机只是“障眼法”

【新唐人2017年04月12日讯】中共购买俄罗斯苏-35战斗机的风波已经持续好几年,近日,俄方透露,2017年将交付中方10架苏35战斗机。外界认为,北京采购“苏35”,实为山寨其发动机技术。但有知情者评论称,山寨发动机技术只是北京方面转移注意力的“障眼法”,实际上是希望获得更具战略意义的钛合金工艺。

4月11日,俄罗斯“红星网”报导,俄罗斯军工企业负责人对外宣布,将在2017年,向中国方面交付第二批10架苏-35战斗机。合同中剩下的最后10架将会在2018年交付中方。

总数为24架的苏35战斗机合同中的第一批4架,已经在去年圣诞节期间交付中方。

俄媒报导,中方在2008年珠海航展后就开始同俄罗斯谈判购买“苏35”,但俄方多年来一直担心中方超强的“山寨”能力,多次拒绝向中方出售苏-35战斗机。

最后双方在2015年签署了售华24架“苏35”的合同,其中还包括地面设备、人员培训和备用发动机等,合同金额超过20亿美元。

俄罗斯联邦军事技术合作局副局长弗拉基米尔‧德洛什卓夫此前透露,在对华出口苏35战斗机之前,俄中双方还签署了一份新的特别协议,以保证中方不会在没有许可证的条件下,复制生产飞机上的俄罗斯设备。

为了监督俄罗斯的产品不会被盗版复制,俄中双方共同成立了特别监督小组。

此前,媒体报导,俄方除了签署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协议等法律手段之外,还采取了全方位的防“山寨”技术措施。

外界质疑,中共声称已经研制、生产并列装了第五代战机“歼20”,为什么还要花重金购买俄罗斯的上一代战斗机“苏35”?

对此,军事观察者近日刊文称,中共进苏-35的目的获得的不仅仅是几架战斗机,而是俄罗斯近20年在苏系战斗机上的研究突破和新技术的应用。

俄罗斯功勋试飞员谢尔盖•巴格丹称:“‘苏35’的性能,无论是气动布局还是武器挂载,都提升巨大,可谓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

外界普遍认为,北京进口“苏35”战机,是希望获得并“山寨”俄罗斯“苏35”战机上的矢量发动机和先进雷达技术。

对此,中国军事网站评论称,虽然矢量发动机技术中方也很需要,但俄方百般设限,阻止中方仿制,实际上,这些都是北京方面转移注意力的“障眼法”。中方真正希望获得的是更具战略意义的钛合金工艺。

评论称,此前苏30MKI上的矢量发动机,只有几百小时的使用寿命,但苏35却突破性的拥有了2000多小时的飞行寿命,原因是俄罗斯的一个压箱底技术:钛合金加工和焊接技术。

而中方自主研发多年的各型号发动机,都无法保持性能稳定,使用时间也不持久,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生产材料上,让中共空军刚刚服役的歼20能够获得真正的动力,解决国产发动机问题最简便的途径,就是引进俄罗斯手中的钛合金加工技术。

由于俄方一直对中方怀有戒心,不给先进技术,所以引进“苏35”自行研究“山寨”便成了唯一途径。

钛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结构金属,因具有强度高、耐蚀性好、耐热性高等特点而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

50∼60年代,主要是发展航空发动机用的高温钛合金和机体用的结构钛合金,70年代开发出一批耐蚀钛合金,80年代以来,耐蚀钛合金和高强钛合金得到进一步发展。

钛合金主要用于制作飞机发动机压气机部件,其次为火箭、导弹和高速飞机的结构件。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俄罗斯就成立了“莫斯科第45工厂”,专门生产钛制品,多年演变世界上最大的钛熔炼和钛轧制品的生产商。

由于钛具有其他金属无法比拟的高比强度、高耐腐蚀性、高耐久性等特点,钛金属材料零部件也被大量应用到苏-35及其117S发动机之上。

(记者李芸报导/责任编辑:赵云)

相关链接: 北京购苏-35战机吃大亏 传发动机被焊死无法“山寨”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