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苦、口淡、口涩?8种味觉异常可能是病症

有道是,“鼻闻香臭,舌尝五味”。酸、甜、苦、辣、咸五味的信息,是靠舌面上密布的细小乳头——称为味蕾的味觉细胞来传递的,再经大脑皮质味觉中枢产生兴奋,由反馈环路神经体液系统完成整个味觉的分析活动。但是有的人在进食时,口中会有异味,或者不进食口腔内也觉得有异常味道,这可能是某种疾病的提示。但是必须在排除年龄、性别、情绪、温度或者口腔卫生不良、味蕾受外界物质的暂时作用等因素后,才能将味觉异常与疾病联系起来。

口苦

口苦,是指口中有苦味。多见于急性炎症,以肝、胆炎症为主,这常与胆汁的代谢有关。口苦还可见于癌症。

美国医学家德维斯医生还发现,癌症病人丧失对甜味食物的味觉,而对食物发苦的感觉与日俱增,这与病人舌部血液循环障碍和唾液内成分改变有关。中医认为,口感苦者,常兼有头痛眩晕、面红眼赤、性急易怒、大便干结、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脉象弦数等症,多为肝、胆有热所致;口苦者,常兼有寒热往来,心烦喜呕、胸肋苦满、默默不欲食、小便赤黄等症,多为胆热上蒸所致。

口甜

口甜,指口中自觉有甜味,又称“口甘”。此时即使饮白开水亦觉甜,或甜且带酸。口甜常见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或糖尿病患者,前者是因为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引起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异常,尤其是唾液中的淀粉酶含量增加而感觉口甜,后者则由于血糖增高,唾液内糖分亦增高,觉得口中发甜。

中医认为,口甜多为脾胃功能失常所致。临床上分为脾胃热蒸口甜和脾胃气阴口甜,脾胃热蒸口甜多因过食辛辣厚味之品,滋生内热或外感邪热蕴积于脾胃所致,表现为口甜而渴、喜饮水、多食易饥,或唇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苔燥、脉数有力等;脾胃气阴口甜多由年老或久病伤及脾胃,导致气阴两伤、虚热内生、脾津受灼所致,表现为口甜口干而饮水不多、气短体倦、不思饮食、脘腹作胀、大便时干时软。

口咸

口咸,是自觉口中有咸味,犹如口中含盐粒一般,多见于慢性咽喉炎、慢性肾炎、神经官能症或口腔溃疡。

中医认为,口咸多为肾虚所致。如伴有腰膝酸软、头昏耳鸣、五心烦热、盗汗遗精、苔少、脉细数等症状,属肾阴亏损,虚火上炎,称之为“肾阴虚口咸”;若兼有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夜尿频多、阳痿带下、舌胖脉沉细等症,属肾阳不足,肾液上乘,称之为“肾阳虎口咸”。

口酸

口酸,是口中自觉有酸味,多见于胃炎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中医认为,口酸多为肝胆之热侵脾所致,常伴有胸闷胁痛,恶心、食后腹胀、舌苔薄黄、脉弦等症状。

口辣

口辣,是口中自觉有辛辣味或舌体麻辣感。常见于高血压、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症候群及长期低热者。因为辣味是咸味、热觉及痛觉的综合感觉,所以自觉口辣的病人舌温可能偏高,口辣的病人舌黏膜对咸味和痛觉都较敏感。

中医认为,口辣多为肺热壅盛或胃火上炎所致。常伴有咳嗽、咯痰黄稠、舌苔薄黄等症状。

口淡

口淡,指口中味觉减迟、自觉口内发淡而无法尝出食物滋味,多见于炎症的初起或消退期,而以肠炎、痢疾以及其他消化系统疾病为多见。除此之外大手术后的恢复阶段、内分泌疾病及长期发热的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锌的缺乏、蛋白质及热量摄入不足的病人,也常有口淡感,因为这类疾病可使舌味蕾敏感度下降而造成口淡无味。

另外,口淡无味、味觉减弱甚至消失,也是癌症病人的特征之一。因此,中老年人发生原因不明的味觉突然减弱或消失时,要高度警惕癌症的可能。当然,这要同老年人味蕾退化、牙齿残缺不全(即使装了假牙,也因颌骨有不同程度的萎缩)使咀嚼不充分,甚至囫囵吞咽,食物不能和味蕾充分接触导致食不知味的情况区别开来。

中医认为,口淡无味,饮食不香,多属病后脾胃虚弱,运化失健。常伴有食欲不振、四肢无力、胸脘胀满、舌淡苔白等症状。

口涩

口涩,指口中自觉有一股涩味,常见于神经官能症或通宵未眠者,一般只要调整好睡眠时间,必要时用点镇静剂即可消除口涩。但需注意,有些恶性肿瘤,尤其到晚期,多有味觉苦涩。

口香

口香,指口中自觉有一股香味,如水果香味,多见于糖尿病(消渴症)的重症。应即刻进医院检查,明确诊断,进行治疗。所以发现自己的味觉有以上的变化时,应及时找中医进行诊治,以免延误。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晓玉)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