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与肾有关 中医博士教你食材补肾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7年10月11日讯】按照中医的说法,一个人寿命的长短,主要与有关。肾精好比一个人的能源,若贮备充足并节省使用,用的时间就长,就容易长寿。影响一个人健康和寿命的因素有很多,但概括起来,不外乎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

《人体排寒手册》作者王长松(台中医学博士)认为,先天因素主要是指从家族、父母接受的遗传因素:有没有长寿的基因,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的遗传背景,甚至哪个人体系统比较弱等。后天因素则主要是指自己的饮食起居习惯,包括心理情绪、居住环境、工作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有的人虽然没有先天长寿的基因,但调养得当,同样能步入长寿者的行列。相反地,即使有长寿的基因,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长寿,如果生活调养不当,也可能会早逝。

中医认为,是人的先天之本,肾中所藏的精气,决定着一个人的生命活力。肾精好比一个人的能源贮备,若能源充足,又用得节省,使用的时间就长,就容易长寿。本来能源匮乏,再不知道节俭,无故耗散,必然就会折寿。

肾中的精气有两个来源:一是禀受于父母的先天精气;另一部分则是在以后的生命活动中,五脏所产生的精气,主要是脾所化生的精气。这种后天产生的精气能够补充,充实到肾,使肾精用而不竭,生命的活力才能长盛不衰。

大便要畅通:中医认为“肾司二便”,肾主管大小便的排出。一旦大便不畅,宿便停积,浊气上攻,不仅使人心烦气躁,胸闷气促,而且会伤及肾脏,导致腰酸疲乏,恶心呕吐。肾气亏虚,也会引起排便无力,甚至排便时头昏眼花,多时也不能排出。也有的表现为大便稀溏,夹有不消化食物,伴有腰酸膝软,头昏耳鸣。因此,保持大便畅通也是保肾的法宝。

对于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的患者,可藉由温肾补肾、通便排毒的方法,将蓄积的毒素排出体外。便秘的人,可利用腹部和肾区按摩、饮食调节、中药调治等方法,通便排毒。中成药苁蓉通便口服液(注:苁蓉具有补肾抗衰老、润肠通便的功效),可做为老年人肾虚便秘的选择。一般来说,不要一便秘就服用清热解毒的中药,这样反而容易损伤肾阳。

喝水养肾:水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充足的水运行到周身,可以带走人体代谢废物和毒素。水液不足,则可能引起浊毒的留滞,加重肾的负担,因此喝水是很重要的保肾措施。

喝水需要注意几件事,一是不要等口渴了才去喝水,而应该定时补充;第二是最好饮用温开水,太凉的水容易导致寒气入侵;第三是不喝碳酸饮料,少喝冷饮。

我们无法改变承受自父母的先天精气,但可以藉由正确的饮食,良好的饮食习惯,来充实气血,调理脾胃,滋养肾精,达到后天补充先天的效果。

正确的饮食,除了要饮食均衡之外,更要特别吃一些补肾的食物。因黑色入肾,因此大部分的黑色食品都有补肾的作用,例如黑米、黑麦、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香菇、黑枣、乌骨鸡、黑海参、紫菜、海带、桑椹等。

黑色食品的保健功效,与其含有的黑色素类物质有密切关系。黑色素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降血脂、美容、抗肿瘤等多种功能。

例如黑米,含有人体必需的十八种氨基酸,富含铁、钙、锰、锌等微量元素和天然色素,经常食用,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保护作用,并且有利于儿童发育,能促进产妇虚弱体质的康复。又如黑豆,则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蛋黄素、核黄素、黑色素等,维生素E的含量相 当于肉的七倍,这对于防老抗衰、美容养颜、增强活力都有很大作用。

中医所说的补肾,包括滋养阴精和温补肾阳两个方面。藉由补肾,可以改善生殖功能,缓解劳欲过度引起的腰酸、乏力、耳鸣、健忘等症状,提高抵抗力和耐力。

以下几种食物,都极具补肾之功,可斟酌食用。

板栗:板栗素有“千果之王”的美称,在国外被誉为“人参果”。因其对于腰膝酸软、食欲不振、小便频多、慢性腹泻等症,都有良好效果,药王孙思邈称之为“肾果”,尤其适用于肾虚患者。

虾:虾的味道鲜美,其味甘而咸,可壮阳益肾,补精通乳。男性常吃虾,能达到强身壮体的效果。因此民间有“男虾女蟹”之说。虾的种类很多,功效相近,都适用于久病体虚、气短乏力、腰酸腿软、不思饮食、房事不佳的患者。

牡蛎:是一种富含微量元素的海产品,性质微寒,可滋阴潜阳、补肾涩精,对遗精、阳痿、盗汗、心慌等虚劳症候有较好的效果。

鹌鹑蛋:鹌鹑蛋是很好的补品,有补益强壮作用,男性经常食用能够增气力、壮筋骨。

海马:海马性温,能补肾壮阳,故凡肾阳不足之人都可食用。特别适用于肾阳虚所致的阳痿、不育、多尿、虚喘等症。食用方法是:将海马焙干,研细,每日以黄酒送服二至三次,每次一至二克。

韭菜:韭菜不仅是一种质嫩味鲜、营养丰富的蔬菜,还是一味传统的中药,有温中补虚、补肾壮阳的作用,常用以治疗脾肾虚寒导致的遗尿、多尿、阳痿、遗精等症。又因含有较多的纤维素,可增加胃肠蠕动,因而能治疗习惯性便秘,预防肠癌。

除此之外,常用于补肾壮阳的食物还有枸杞子、花生、松子、葵花子、核桃、荔枝、黑芝麻、黑豆、猪肾、羊肉、海藻等。

(编辑:张信燕/责任编辑:嘉惠)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