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修得同船渡 千年修来共枕眠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03月14日讯】婚姻是人生的大事,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婚姻的态度和行为导致了很多的社会问题,什么家庭暴力,心灵伤害的冷暴力,七年之痒,婚外恋,未婚同居等等,直接造成了社会道德的败坏,产生的巨大业力又导致了相关恶性疾病的流传。

造成人们对婚姻态度变化的原因可以说就是过分的强调自我,强调爱情,放纵欲望,不信因果。人们要解决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需要从根本上入手。今天我们就从传统文化的智慧中来了解正统的传统的对待婚姻的态度。

说到婚姻,除了情,还有更重要的就是恩义。古人认为婚姻由缘分注定。“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来共枕眠”说的就是夫妻之间的缘分。茫茫人海中原本不认识的两个人能够走到一起,那是前世的姻缘造成的。

李洪志先生在《法轮佛法(在美国讲法)》中讲:“这个人前一世对那个人有恩,那个人无以为报,前一世也许官很小、也许很穷。他受他的恩惠很大,他就心里想着报答,那么也可能促成夫妻之缘。那么也有的人前一世爱慕他,或者两个人都爱慕,可是没有那个缘不能够成为一家,那么就能促成来世的夫妻之缘。”

爱情,最简洁的诠释是“男女相爱的感情”。其实“爱情”一词是近代的一个概念,或叫提法。现在强调所谓的个性,处处“我”字当头,我要爱别人,要别人爱我,就出现了“爱情”。

在古代,完善的礼法和较高的道德伦理约束着男女之间的感情,人们认为“爱情”必须要建立在婚姻的基础之上,这样才是有序的、稳固的,合情合理的,也是被整个社会认可和推崇的。在婚姻基础以外的一切“爱情”,都是不被允许的,是非礼的。

婚姻乃人生大事并非儿戏。自周朝时期制定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几千年来成为人们结婚时遵行的法则。古人敬神畏天,重孝道,所以结婚时要拜天地,让天地承认;要拜父母,要父母承认。

所以说古人对待婚姻的态度是恩义在先,缘分在先,礼在先,情欲放在最后。而现在的人整个对待婚姻的态度都是本末倒致了。

好了,我们来看看两个小故事,从点滴中体会一下古人对待婚姻的基本态度吧。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位著名的贤相,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晏婴。齐景公有一位女儿,景公很喜爱她。看到晏婴有才能,想把女儿嫁给他。为此齐景公特地跑到晏婴家里面来拜访,君臣开怀畅饮。

席间,晏婴的妻子也不时地忙碌地招待客人,景公看到了她,就问晏婴:“那位就是你的妻子吗?”晏婴不知底里,就如实回答说:“是的,她就是我的妻子。”景公听了叹了口气说:“唉,怎么又老又丑啊!我有一个女儿,年少而且貌美,请允许我把她嫁过来做您的妻室怎么样?”

听了这话,晏婴放下筷子,起身立刻离开了自己的席位,恭敬庄重地回答景公说:“我的妻子是年纪大了,人也不漂亮,但我已经和她生活了很长时间。女人年轻的时候嫁给你,就将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你了。我的妻子在年轻的时候把终身托付给我,不在乎我身贵身贱,个高个矮,而我也接受了。现在大王要把女儿嫁给我,这是何等的荣幸,但是作为一个男人,立天地之间,我已经接受了妻子的托付,又怎么能背弃她的托身之情而接纳别人呢?”

晏婴身居高位,而不背弃年老貌丑的妻子,他的为人之道和高尚品质为人们所敬仰。

第二个小故事是相敬如宾的故事。

春秋时晋国上大夫郤缺夫妻相敬如宾为人称道,山西河津的清涧“如宾乡”即源于此。

郤缺,东周时晋国冀人,家在今清涧村。晋献公时,郤缺与其父郤芮均在朝为官,后因其父亲的事受株连,被贬为庶民。郤缺回到家乡,布衣淡饭,躬耕南亩,与邻舍和睦相处。

晋文公派大臣臼季出使秦国,路过冀,见郤缺在田里锄草,他的妻子给他送饭,非常有礼貌的把饭捧给郤缺,缺也像对客人一样与妻子互相礼让。臼季很受感动。回国后对重耳说:“臣过冀见郤缺和他的妻子相敬如宾。臣以为,互相尊敬是德的集中表现。有德的人就可以治理国家。请把郤缺召回来重用。”

晋文公采纳了他的意见,封郤缺为下军大夫。晋襄公元年,晋狄战争中,郤缺身先士卒,俘获白狄子,因功被襄公晋升为卿,并把冀赐与他作为领地。后人把郤缺锄田的地方称做“聚德田”并在此建亭,把以前的冀地一带称为“如宾乡”。

──转自《明慧网》有删节

(责任编辑:张信燕)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