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古代的妇女节

黄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是中华的传统节日。今年的七夕,落在2018年8月17日。

七夕的由来

据考证,七夕来源于对自然星象的崇拜,后被加入了牛郎织女的传说,赋予其爱情的象征。现被称为是“东方情人节”。

传说,天上玉皇大帝有七个女儿,其中最小的女儿聪明美丽、手艺精巧。天上皇宫中的重要织锦都由她来设计制作。

而在地上,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忠厚的小伙子牛郎,父母早亡,跟着哥嫂度日。一年秋天,嫂子交给他九头牛去放,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


明代《乞巧图》。(仇英,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馆藏)

正在牛郎无家可归之时,他山上发现了一头生病的老牛,老牛原来是天上的金牛星,因犯了过错,被打下凡间。牛郎将老牛领上,正好凑够了10头牛,才敢回家见哥嫂。在牛郎的悉心照料下,老牛的病好了。

一天,七仙女和姐姐们偷偷下凡,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结识了七仙女。后来七仙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七仙女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邻居,并教人们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人们都称她为“织女”。

牛郎和织女在人间结婚,男耕女织,并且生了一儿一女。但由于七仙女下凡是违反天条的,王母娘娘亲自下来,把织女带回了天上。

牛郎是个凡人,上天无路,这时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腾云驾雾飞上天。牛郎按照老牛说的做了,果然穿上牛皮做的鞋,拖着儿女,一起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

后来王母娘娘慈悲,命天上的喜鹊每年的7月7日搭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在喜鹊的肩膀上相会一次。之后,每年是日的夜晚,牛郎就把两个孩子放在筐中用扁担挑起,上天与织女团聚。

由于织女聪明美丽、多才多艺,在七月七日晚间,向织女乞求智巧,可以除去笨拙,变得眼明手巧,故亦称为“乞巧节”;又因为参与乞巧活动的大多为闺阁妇女,因此又叫“女儿节”。

民间姑娘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拜双星(即牛郎星和织女星)、摆香案、供果品,穿针引线、搭接彩缕,进行各项乞巧活动。

是日夜晚,妇女们身着新衣、来到花前月下,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同时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历史上的七夕

东汉《风俗通义》记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三国时期的诗文也反映了这一内容:“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得一会同矣。”

古代文献中有乞巧的记载,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一习俗在民间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唐诗云:“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及至唐宋,七夕乞巧之风日盛,宫中与民间同欢。《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

宋元之际的七夕乞巧也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书《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可见当时,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的热闹景象,说明古人对乞巧节的重视。

而今,七夕节有了“东方的情人节”之称,传统的习俗活动已经消失。现代人的观念里,牛郎织女对感情坚贞不渝似乎成了迂腐。

现代人过多强调个人的情与欲的满足,而不重视守礼。现代男女把焦点放在牛郎织女被迫分离上,一些偷情男女甚至心理投射自比为牛郎、织女,使得七夕节掺入了些许“被迫害妄想症”的变异内涵。

七夕习俗

同一个七夕节,在各地的节日活动内容不尽相同,人们或抬头观看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或在豆棚瓜架下听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还有各种乞巧的活动。

拜织女:“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在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束红纸插瓶。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向织女星默祷,希望自己长得漂亮,心灵手巧。

乞巧: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与鲜果。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擀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巧手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是七夕节的应节食品。

拜魁星: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被视为主文章兴衰之神,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考运亨通。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台湾拜“床母”:台湾七夕除拜七娘妈之外,往往也另拜“床母”。

七娘妈是儿童的保护神,在闽南传说中,织女的姊姊因为同情牛郎和织女的孩子没有娘亲,便暗中保护两人的孩子使他们能平安长大。为了让神能保佑自己的孩子,民间也把孩子送给七娘妈当义子义女称作“拜契”。

据说,床母神是孩子夜晚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孩童的家庭,在当天傍晚时,在儿童睡的床边拜床母;希望孩子快快长大。

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表达了人们希望有情人长相厮守的美好愿望。

古代七夕诗词赏析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最初文学作品中牵牛和织女的形象,纯洁静默,似乎对两人的分离的遭遇并无怨言,只是默默忍受注定的命运,自有一种凄美的意境。

及至后世的七夕诗,情感色彩逐渐转浓。大诗人白居易的《七夕》诗写道:“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此诗将爱恨怨憎的复杂情绪,浓缩在七夕一夜,情绪尤为强烈。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珮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这首唐诗,由天上写到人间,再从人间写到天上,表达了对织女的无限同情之感。

北宋词人秦观的《鹊桥仙》,可谓脍炙人口的名篇:“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尤其是末二句,立意高远,别出心裁,在众多的词中脱颖而出,传唱不衰。

明朝戏剧家汤显祖,也有一首《七夕醉答君东》。诗中写道:“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作者在七夕之夜,教演新戏《牡丹亭》。《牡丹亭》是描写男女之情的悲剧,与七夕的氛围是吻合的,作者在此时不由倍加伤感,而演员却无从领会,诗人似在叹男女分离,又似在叹知音难求。整首诗清丽脱俗,意在言外,言简意丰。

(记者李蒨蒨报导/责任编辑:戴明)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