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日本经济之父 如何解读儒典《论语》(一)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09月14日讯】涩泽荣一(注1)熟读儒家四书五经,但他唯独选定《论语》,每天必读,独奉孔子为师,是因为《论语》来自孔子与弟子们在纷乱而实际的社会生活中碰到具体问题时的问答,非常实用精炼,每一句话,皆可直接指导人处理碰到的难题和困惑,直奔实质,可修身,可持家,可治国,当然更可以指导现代经营和工作,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身份职业,跨越古今,皆可读用。直到今天,依旧让日本当代企业家们爱不释手,百读不厌。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借助涩泽荣一留下的直接解读《论语》的部分讲义,亲自走入这本千古经典,重拾祖先的智慧。

因此从这一期开始,我们直接走入《论语》,看看这位商界巨人,如何解读《论语》、活用圣人的智慧、指导自己的人生。

孔子开篇传授“快乐人生”

今天的人提起孔子,估计只有四个字:敬而远之。觉得深奥难懂,离我们的现代生活十分遥远,只有搞学术研究的人才会去触碰。但涩泽荣一却告诉大家,没有比孔子的教导更加接近人的实际生活,更加实用快乐的智慧了,每一句都可以立即运用,马上见效。

这并非涩泽荣一的标新立异,而是千真万确的。如果孔子还活在世上,一定会把涩泽荣一当作得意门生,等同春秋时代,陪他周游列国的悟性最好的弟子之一。为什么呢? 因为他懂得了人生最大的乐趣在哪里,学习学出了快乐,是最高境界,这也是孔子开篇的教诲。不信请看《论语》的开卷头三句。

【论语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一》)

这三句话,估计谁都读过,但是谁都没有读懂。我们读完了,也没有任何感觉,不知道为什么开篇孔子要说这三句话,或者说孔子的弟子们,在整理孔子的话时,为何要把这三句话摆在最开头。而且这三句话,好像没有相互关联。

这三句话,不仅意思相关,而且开宗明义,读不懂这三句话,整部《论语》就无法真正读懂。既然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整理的书籍,他们必然十分了解师父教育的用意,不可能把毫无意义的话,摆在最前面。我们今天看不懂,实际上是把学习两个字的意义弄错了,把今天的学习当成了孔子说的学习了。因此才会觉得,学习有何快乐呢?整天看书学知识,学完还要记住,每天学校里老师讲解各科知识,回家还要做作业,周末为了考试成绩,还要读各种辅导班,从小学读到大学,为了成绩和将来的学位学历,读书读的苦不堪言,成了学生最大的负担和痛苦,哪里会有什么乐趣可言呢?所以谁要说学习是快乐的事情,谁要再让他看古书,读经典,那一定十分抵触。其实是误解了孔子所说的学习了。

涩泽荣一在他的解读《论语》的讲义中,首先阐述的就是这三句话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实质。他告诉大家,孔子首先告诉弟子,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要做到不断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当老师的教导变成自己的实际学问,能灵活运用来解决各种人生难题时,才算真正获得人生的快乐。

这三句话,变成涩泽最高智慧

他说,孔子的这三句话,是他一生中实践过的切身体悟到的最高智慧。是人生处世,最重要的教诲。看似毫无关联,实则紧密相关。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是在教导弟子,每天学做人的学问,懂得道理后,就要付诸实践,把学到的道理,当作指导,天天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反复运用,练习,体悟,真正理解了所学的含义,才能成为自己的学问,那样一来,活学活用,物我一体,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境界,解除人生烦恼,人生岂不快乐。

而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指的是,人明白一个道理了,懂得在生活中碰到困惑时,具体运用了,解决问题了之后,非常开心,真想赶紧会会同门的学友,畅谈心得,彼此交流,切磋琢磨,正所谓千古最难觅知音,如果这时候,有朋友自远方寻访而来,成为知音,相互学习,共同升华,并立下君子的大志,将来要弘扬学问,弘扬善行,将师父的教导切实地传扬给周围的人,传给更多的朋友,试想,人生还有比这更快乐的事吗?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的是既然从师父那里,习得了属于自己体悟出的学问,又拥有志同道合的君子之交,有了未来的行善天下的大志,就要毫不动摇地去完成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个过程必然不会顺利,很多人也许对你的学问和做人的教导,根本不屑一顾,不认同你的观点,理解不了你的善意和高尚的行为,甚至嘲笑你,那也不必生气,即使践行大志的过程,无人认同和支持,也能一笑了之,不怨天尤人,这不正是君子的修养吗?

许多人,读孔子的书籍,就像学术研究,高高在上地,好像无所不知地样子,拿出来随便讨论两句,议论一下其所谓现实价值,就完事了,然后束之高阁,这种评论家的态度,实在是不严肃,根本不是在学习《论语》,也不可能读懂孔子的智慧。非常遗憾。

学与习,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

以上就是涩泽荣一对这开头三句话的理解,可以说非常到位。所以,他终身受益。他很明白,孔子说的学和习,是两个分开的,根本不同的概念。

从老师那里,学的是做人的道理,而学完后,才是习,自己回家天天实习,反复用老师教导的道理对照自己的言行,亲身实践,实际做到了,才是真正的“学而时习之”,习绝对不是指今天的复习知识,记住了好应付考试。比如孝敬父母,你要去实际做到,在日常起居碰到各种问题和矛盾时,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具体去做,每个人家庭不同,父母性格不同,具体问题和烦恼不同,如何理解孝敬的含义,如何对待,每个人都不会一样。体悟的就不同,境界也不同。所以每个人都要反复实践、练习,遇到问题,要思考,对照老师的话,灵活运用,不懂就请教老师,为你解惑,然后再实践,不停地学而习,不停地升华。此为学和习的真实含义,孔子对学习的真正教导,绝对不是今天的知识的灌输,为了成绩的死读书。

要想读懂孔子的话,就要将孔子视作师父,而非随便地评论,极为不严肃地像评论家那样去评论,好像自己什么都懂的样子,搬出一堆现代哲学名词,却连基本的在家孝敬父母,懂得基本的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谈何学术呢?孔子的学问,不是用来学术研究的,而是用来指导自己做人的,所以一旦开始读《论语》就必须听老师的话,开始运用它修正自己的言行。

孔子在开卷就告诉人,反复实践,成为君子,才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君子,是做学问最后的目标,达到这一境界,必然平和无畏,不迷航向。这实际就是孔子一生的写照,无论当时的人是否理解他的大志,如何受挫,他一生不悔不怨,德化天下,成为万世师表,伟大的圣人。所以涩泽荣一将这三句话当成他最根本智慧,一生读《论语》,一生坚守用道义指导经营,实践出儒商的风范,完成经济领域的君子之志,对商界弘扬救济社会的君子的价值观,使《论语》成为日本经济界的宗旨,国力的根基。

注1:涩泽荣一,1840年生,1931年去世。被誉为日本资本经济之父,企业界之父,商界之父。详情见上部系列文章《日本经济之父“涩泽荣一” 独奉孔子为师》的第一篇。他终身追随孔子的教导建立起500多家企业。毕生心得融进他的著述《论语与算盘》。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张信燕)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