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来莫直入 古人入室很讲究礼仪

作者:刘晓

常常看到日剧、韩剧在描写家庭成员回家或者客人前来拜访,尤其是在敲门无人应答直接进入没上锁的屋子时,通常会大声说“我回来了!”“请问家里有人吗?”等等。而这正是中国古人提倡的礼仪,即“将上堂,声必扬”。古人认为外人(家人)来访(回家)不敲门、不打招呼是不礼貌的行为。

《列女传‧母仪篇》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大意是:孟子娶妻以后,有一次刚要进内室,见到他的妻子衣衫不整,袒露著身体在屋里。孟子不高兴,转身离开不再进去。他的妻子向孟子的母亲请求离开:“我听说夫妇之间的规矩,在私室里可以不遵守。现在我在卧室中有些随便,丈夫见到就突然不高兴了,是把我当成客人了。做女人的规矩,是不在别人家里过夜的。请让我回到父母家中。”孟母于是叫来孟子对他说:“从礼节上讲,将要进大门的时候,要先打招呼,问下有没有人在,这是表示尊敬、讲究礼节;将要进入厅堂,一定要高声提醒一下,要让里面的人知道有人来了;将要进入屋子,眼睛一定要向下看,避免撞上屋内的人正处于尴尬的状况中。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责怪妻子没有礼节,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孟子于是道歉,将妻子挽留下来。

《礼记‧曲礼》中除了要求进门提高嗓音、告知来人的身份外,还提出:如果看到人家室外放有两双鞋子,而室内说话的声音听得很清楚,那样来人就可以进去。反之,如果听不见室内说话的声音,表示两人在里面可能在商谈什么机密的事,最好就不进去了。即使进去,也要眼睛看地下,以免冲撞人家。

有意思的是,唐朝人还将入门礼仪改成了通俗的五言诗,并刻在瓷壶上。比如上个世纪80年代在长沙出土的“长沙窑”执壶上,就有这样一首题诗:“客来莫直入,直入主人嗔,打门三五下,自有出来人。”意思是说客人造访,不要径直入内,先叩门三五下,主人自会出来迎接。

题诗书法精妙不说,而且短短二十个字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对于普通民众有着一定的教化作用,即去别人家里做客,不要鲁莽失礼。而它也让我们遥想当年大唐的百姓有着怎样的待人接物、规规矩矩的礼仪风尚,慨叹古风的遗失。@*#

参考书目:《礼记》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张信燕)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