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和神国”

作者:智仁 整理

后魏尚书古弼有个养子元之,从小没有爹妈,一直就生活在他家,古弼甚是喜欢他。一次,元之因喝酒过度醉死了。古弼非常伤心,整天神思恍惚,过了三天,元之已入棺收殓完毕,准备抬出安葬。但古弼又思念起他来要再看养子一眼,不管别人怎样劝阻他,一定坚持要打开棺木再见元之一面,众人只好将棺材打开。

没想到,棺盖一开,发现元之活了过来,全家又惊又喜,急忙把他从棺中抬出来,放在床上安歇。待他完全恢复之后,人们都争相询问他,死了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元之对大家说:“我当时醉倒什么感觉也没有,好像是在做梦。后来,又突然感觉到有人在我身上浇了一桶冷水,我吃了一惊,抬头一看,只见一个神人头戴高高的帽子,身穿大红衣裳,外披着绣有云霓图案的斗篷,身材伟岸,相貌堂堂。

神人看着元之说:‘我是你的远祖,叫古说。我要到和神国去,没有人为我挑行李,所以把你召来了。’说罢就让元之背起一个大行囊,又给他一根丈二长的竹竿,让他骑上一匹马跟随在后面。马跑得非常快,常常腾起在半空中,也不知跑了多少里地,过高山跨大河,跑了很远,突然就落下平地,原来已经到了和神国

和神国没有大山,最高的山也不过几十丈高,山上全是碧绿的玉石,石缝内长着长着翠绿美竹。到处都是奇异花朵和稀有果子,绿茵茵的草地一望无际,各种珍禽委婉啼叫。山顶十分平坦,有好几百条清泉从山石缝中流着飞溅到山下。

田野上没有普通的树,全都是结满石榴和相思果果树,每株果树都开着鲜花,结着鲜红的果子,掩映在一丛丛碧绿的树叶里,而且这些果树一年四季不凋零,只是每年自然而然的花开花落结出新果代替旧果,人们都察觉不到。

                                                                                        清 陈书《石榴喜鹊》。(公有领域)

田地里到处都生长着葫芦,葫芦里装满了五谷粮食,这些粮食特别香甜,人世间田地里的粮食没法和它相比。在和神国中人人都能丰衣足食,而且不用辛劳耕种,土地本身就十分肥沃湿润,一点杂草都不生。每年树木的枝干上会长出各种颜色的丝线,人们喜欢什么色就从树上拿,然后用这丝线织成自己喜爱的绸缎,也不用养蚕、织布。

一年四季和风吹拂,总像人间春天二、三月时一样。这里没有蚊子、苍蝇、蚂蚁、虱子、马蜂、蝎子、毒蛇、蜈蚣、蜘蛛、蠓虫之类的害虫,也没有老鹰、乌鸦、猫头鹰、鹞子、八哥等等鸟类和蝙蝠,也没有豺狼虎豹等凶猛的野兽,也没有猫、鼠、猪狗之类的动物。

这个国度的人高矮美丑都一样,人们没有什么贪欲爱憎等私欲。每一对夫妻都生二男二女,邻居间世世代代通婚。女孩子一成人就出嫁,小伙子一到二十岁就娶妻,人们的寿命是一百二十岁,一辈子也不会发生疾病、夭亡、耳聋、哑吧、瞎眼、跛腿的事。

百岁以下的人都能记得自己的年龄,百岁以上的人就不知道自己到底多大岁数了。寿数到了的人会突然消失不知道去了哪里,他的家人亲友也很快就把他忘了,所以人们从来没有忧愁悲伤。

这里的人每天中午才吃一次饭,其他时间就仅仅喝点酒吃些水果,吃下去的东西也不知道消化到那去了,因为这里从来没有厕所。人们从来不存储粮食,多余的粮食都放在田地里,谁需要谁就去拿。

这里的人也从不种菜,遍野的菜就足够吃了。每十亩地有一口泉,泉里全是酒,味道十分香醇。这个国度的人每天扶老携幼到处游玩,晚上就散去,也没有人会喝醉。

每个人都有仆人婢女,他们都十分理解主人的需要,周到的服侍,不用别人支使他们。房舍宅院也都十分华丽。这个国度的家畜只有马,马都很驯服又很骏,而且从来不喂草料,只吃野草,平时也不把它们关在马厩,而是要骑就抓来,骑完就放掉,没有人管它们。

这国度各种官员无一不备,当官的人却没有公事可做,和老百姓们混在一起,因为从来没有什么公务要他们处理。这国度的皇帝也混在官员们中,因为从来没有官员的升、降,和处分的事需要皇上来处理。

也从没有急风暴雨,风总是轻柔温暖什么也不会吹掉。每十天下一次雨,而且下雨一定是在夜里,下得河水通畅,但绝不会泛滥淹没什么。全国的人都亲如一家,人人聪明贤德,也没有什么经商买卖的事,因为谁也不贪图小利。

和神国,虽然还不是神仙居住的福地,但民风习俗相当不错。图为明 仇英《长夏江村图》局部。(公有领域)

最后古说又对元之说:‘这就是和神国,虽然还不是神仙居住的福地,但民风习俗相当不错。你回去以后,应该告诉世人你的所见所闻,让人们了解这天外之天,受些熏陶和教育。我现在已经到了目的地,回去时再请别人帮我背行囊,就不再麻烦你了。’

说完后,拿出酒来叫我开怀畅饮。我满满地喝了几杯,不知不觉醉倒了,待酒醒来整个人也就活了过来。”

复活之后的元之变得心境淡泊,举止磊落。对人世间的事淡然无趣,过去那种汲汲求升迁的热情全然不见,只是游历名山大川,忘情山水,自号“知和子”。后来,谁也不知道他到底去了什么地方。@*

资料来源:唐.牛僧孺《玄怪录》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张信燕)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