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风物新 养生解春困

【新唐人2019年03月21日讯】“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从来今日竖鸡子,川上良人放纸鸢”。春分节气,在中华24节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每年的3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0度时为春分。2019年的春分落在3月21日05:58分(北京时间)。

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这天,白昼和夜晚等长。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便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

此时,阳在正东,阴在正西,昼夜平分,冷热均衡,可以说是一年中最好的气候。

春分三候

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闪电。

“二气莫交争,春分雨处行。雨来看电影,云过听雷声。山色连天碧,林花向日明。梁间玄鸟语,欲似解人情”。这首唐诗中的春分时节,阴阳二气、冷暖之气交汇,春雨绵绵,电闪雷鸣。山色青翠逼人,红花在阳光下愈发娇艳。连燕子的呢喃,诗人都觉得动听;在描写山色、景物、鸟语之外,诗人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春分风俗—祭日

据记载,早在周代,春分就有祭日仪式。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说:“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古代帝王的祭日场所大多设在京郊。北京在元朝时就建有日坛,每次祭祀之前皇帝要来到北坛门内的具服殿休息,然后更衣到朝日坛行祭礼。

坛为圆形,坐东朝西,这是因为太阳从东方升起,人要站在西方向东方行礼的缘故。坛面用红色琉璃砖砌成,以象征太阳。

朝日坛是明、清两代皇帝在春分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阳)的地方。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亲自祭祀,其余的年岁由官员代祭。

祭日的仪式颇为隆重。明代皇帝祭日时,用奠玉帛,礼三献,乐七奏,舞八佾,行三跪九拜大礼。清代皇帝祭日礼仪有:迎神、奠玉帛、初献、亚鲜、终献、答福胙、车馔、送神、送燎等九项议程,也很隆重。

春祭

春祭指的是二月春分开始的扫墓祭祖。

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先祖就受用不到了。

竖蛋

用刚生下不久的鸡蛋在桌子上竖立,谁最早竖起,谁就会拥有一年的好运。久而久之,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放风筝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春天放风筝还可养生,古书上说:“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以泄内热。”。

犒劳耕牛

江南地区则行犒劳耕牛、祭祀百鸟。春分已至,耕牛即将开始一年的劳作,以糯米团喂耕牛表示犒赏。

春分节气养生要点—平衡阴阳

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也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黄帝内经素问》论述:“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此时的饮食养生与中医治疗均可概括为补虚、泻实两方面。中医养生实践证明,无论补或泻,都应坚持调整阴阳,以平为期的原则。

饮食应选择保持机体功能协调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热、偏寒、偏升、偏降的饮食误区。如在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原则上必佐以葱、姜、酒、醋类温性调料,以防止性寒偏凉。

多食蔬菜

不同于“立秋贴膘”、“冬天进补”,春天应该是一个消化的季节,把冬天储存下来的营养转化为气血的时候;且春天万物刚刚萌发,也不应是杀戮的季节,所以应该多吃青绿色的蔬菜,还有像豆芽那样刚刚发芽的东西,最具有生发之力。

瑜伽慢跑消春困

还有些人多人感到困倦。疲乏头昏欲睡,早晨也不易醒,这种现象就是“春困”。一些节奏缓慢的运动如慢跑、瑜伽等,有助于消除“春困”,因为过度剧烈的运动反而损耗阳气,不利养生。

(记者李蒨蒨报导/责任编辑:文慧)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