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故事(32)黄帝规制汉服

作者:刘如

第三十二课:黄帝规制汉服

【原文】

冠冕衣裳,至黄帝而始备;桑麻蚕织,自元妃而始兴。

【字词义解释】

(1)冠冕:帽子。冕,古代卿大夫以上官员所戴的礼帽。
(2)元妃:指黄帝的妻子嫘祖。

【译文参考】

一直到黄帝时,各种冠服衣着的等级制度才趋于完备;黄帝的妻子元妃嫘祖发明了采桑养蚕治丝的方法,并教导民众如何织布制衣。

【读书笔谈】

我们的历史,被叫做五千文明史,我们的民族叫做中华民族,又叫做华夏民族,只因先祖黄帝,是这五千年人类文明的开创者,这五千文明,最突出的外在特征就是华夏二字。华就来自汉服的华美,夏就是礼仪之大。正所谓“汉民族有其章服之美,而称为华,有其礼仪之大而称为夏,固而称汉民族为华夏民族。”而黄帝就是创制汉服并规范其礼仪制度的先祖。汉服之华美,来自黄帝正妃嫘祖发明的丝绸。

也就是说,黄帝承天命代替炎帝成为天下之主,就意味着他要系统完成华夏为外在特征的文明历史的根基。因此汉服的系统创建必然是神传文化的特点,注定与华美的丝绸相配,同时诞生。而这件事也就自然交给了他的正妃嫘祖来完成。于是丝绸被嫘祖发明并传授给百姓。黄帝既然以道德治国,也意味着服饰不再仅仅具备御寒美观和遮羞的功用,天人合一、人伦道德的文化内涵也必将蕴涵其中,表现为服饰礼仪,有统一规制,明身份,定位置,和天道(比如上衣下裳的规制,上衣象征天,在上,下裳象征地,长至脚踝几乎贴近地面,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中国人将衣服称作了衣裳,衣裳便是传统汉服的基本样式。)以此教化百姓,治理天下,使得中华民族从此变得举止有度,彬彬有礼,气度非凡。

自此,中华汉服,以五行的颜色作为正色,从颜色到样式,根据不同的身份和场合,有严格的规制。

从黄帝开始,直到尧舜,就是孔子最为敬仰的具有五行之德,以德教化天下的五帝。黄帝具有五行中的土德,属于黄色,所以称为黄帝。孔子的仁孝信义之说,就来自五帝治国的道德实践。因此,外在的服饰与礼仪,是与德相配的外化形像。因文字在黄帝时期的开创,使得五千文明外表华美有度、彬彬有礼、而其核心是道德仁孝的历史被完整保存了下来。这也绝非偶然。

值得一提的是,帝王的行为是道德教化的表率,我们古人常说娶妻娶贤,这也是黄帝留下的传统,他的正妃品德高尚,教人养蚕制衣,他的次妃嫫母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配合正妃一起辅佐黄帝,深受黄帝敬重。黄帝说:“重美貌不重德者,非真美也,重德轻色者,才是真贤。”

从此帝后的行为,成为天下夫妻的表率,皇后自然就要母仪天下,成为妇女的榜样,教化女子的品德,教会她们如何辅佐夫君,管理好家庭。当然织布制衣也就成为女子的主要工作。

【说故事时间】

中国是古代唯一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

传说黄帝打败了蚩尤之后,蚕神献上洁白发亮的蚕丝,庆贺黄帝的胜利。黄帝请人将丝织成绢布,再将绢布裁成轻暖舒适衣服。之后,黄帝的妻子嫘祖发现,蚕也能吐出像蚕神所献的丝,就开始种植桑树,采桑养蚕,再将蚕丝织成绢布。嫘祖把方法教给百姓,从此采桑、养蚕、织布就成为古代中国妇女的主要工作。

相传黄帝制定了冠服的等级制度,依照不同的等级制度,区分尊卑贵贱,各种礼仪也随着产生。于是,服装不再只是避寒、遮羞、装饰而已,而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它代表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得随意僭越。

中国拥有历史悠久的衣冠文化,每个朝代有其独特的服饰风格。中国汉族传统服饰的基本造形是上衣下裳;上衣象征天,长至膝盖;下裳象征地,长至脚踝。至今中国人仍统称各种衣服为“衣裳”。春秋战国时出现了一种上衣下裳相连的服装─ ─深衣,因为它直而宽大,可以把将身体深藏不露,所以称作“深衣”。它的剪裁方式独特,将上下分别剪裁,再缝合为一,长度大约到足踝。“深衣”用途广泛,不分男女,不论尊卑,上自文人武将,下至升斗小民可以穿着,据《礼记.深衣》记载:“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是十分受到喜爱的礼服。汉服的特征是宽直、大袖,腰间系上束带即可产生自然的绉褶,再在领、袖、襟等部位镶滚色边、绣花,作为装饰。

(资料来源:正见网传统文化教材)

责任编辑:张信燕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