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连坐入狱 流离民间 终成中兴明君(下)

作者:天熙

汉宣帝在历史上,虽没汉武帝、唐太宗等一代明君的名号响亮,但由于长期在民间生活,深知民间疾苦,洞悉世事人情,主政后亲民爱民,勤俭治国。其学识涵养、见识韬略,都相当杰出,处处都显露出天生的帝王之材。行“王道”,与民休息,挑选良吏,爱护百姓,教化天下。行“霸道”对外直捣敌营,战胜匈奴,平定西域诸国,其统治时期文治武功鼎盛,是西汉武力最强盛、经济最繁荣的时候,史称“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号称“中兴”。

良吏龚遂 安民富民

龚遂是汉宣帝时代良吏的典范。汉宣帝即位没有几年,渤海附近的郡县发生饥荒,导致许多盗贼群聚,地方长官未能平定乱事。经丞相和御史共同推举,汉宣帝召见已经七十岁的龚遂。见龚遂年龄大身材又短小,很不放心地问他,“你有什么办法平定盗贼呢?”

龚遂说:“靠近海滨的郡县距离朝廷遥远,没有受到圣上的教化。他们原本是陛下的好百姓,因为吃不饱穿不暖,地方官员又不能好好抚恤人民,他们竟敢拿着刀枪,愚弄陛下大军。如今陛下派臣前往,您是要压制他们呢?还是安抚他们呢?”汉宣帝听后,心中很高兴,对他说:“既然选用有能力的好官,当然是希望安抚他们。”

龚遂说:“微臣听说,治理乱民就像整理乱绳一样,不能着急。臣希望不要用一些固定的法条来限制我,使臣能见机行事。”汉宣帝准奏。

龚遂上任后,命令所属郡县,“停止追捕盗贼,先撤除捕捉盗贼的官吏。凡是拿着锄头等耕田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府不得擅自拿问;只有手拿武器的人才是盗贼。”

盗贼听说龚遂的教令之后,很快就自动解散了,众人纷纷抛弃了兵器,改拿锄头等耕田农具开始工作,地方上又恢复了平静。龚遂又打开地方的粮仓,赈济贫民,又挑选一些品行良好的人为吏,安抚百姓。

渤海一带原本农业生产风气不盛,龚遂下令,郡中每家要养两头猪、五只鸡。并鼓励百姓下地耕种,教百姓种植瓜果,不久家家都有了积蓄。

龚遂在治理盗贼的过程中没有动用武力,而是站在百姓的立场,让他们放下心防,自动弃甲解散,回归正常生活。龚遂对百姓的善心及用心,不但安抚民心,安定社会,也让人民生活富足安康。而宣帝对龚遂的信任也是关键,君臣和谐,相互辉映。

霸王道治国 文治武功鼎盛

汉宣帝在位时期武功极盛,行“霸道”对外直捣敌营,战胜匈奴,平定西域三十六国,使大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昭帝末年、宣帝初年,匈奴多次侵占乌孙土地,劫掠百姓和财物。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发生内讧,当年宣帝击败匈奴。之后设立了“西域都护府”一职,以维护丝绸之路畅通,保障使节、商队安全,宣扬大汉声威。宣帝并将今日的新疆彻底纳入了中国版图。宣帝完成了武帝未完成之事,结束持续了七十多年的汉匈大战。此后匈奴各部落不断来归降大汉。

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西羌先零部落和其他羌人,企图联合小月氏等部落侵犯大汉,夺取河西走廊,断绝大汉与西域诸国的来往。宣帝派赵充国率领不满万人的骑兵到达今甘肃地界,即大汉与西羌对阵的前线。

赵充国主张以武力和招抚的方式瓦解羌人联盟,为此赵充国上疏宣帝,请求在湟中(今青海省湟水两岸)屯田,亦兵亦农,作为持久之计。但破羌将军辛武贤以为进军时机已到,上书皇帝,请求进军。赵充国一再上书,充分阐述了进击和屯田的利弊得失,建议恩威并施招抚羌民。最后宣帝及朝臣们终于理解了赵充国的无私和忠诚,宣帝下诏罢兵,下令屯田。

最终羌虏降服,赵充国在当地正式设置了不少汉军的农业军垦单位,种植余下的多余粮草,就用以对西域各国百姓救灾之用,并帮助当地百姓学习农耕以致富。

诏儒讲经 帝鉴图说

汉宣帝的另外一个大功绩,是文治,将儒家的价值及精神引用到朝廷,一些高官都是名儒。宣帝并在西汉最大的藏书阁、未央宫的石渠阁召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家文化工作会议,史称“石渠阁论书”,这次对儒学经典的讨论中有一百六十五篇奏疏被合编,称为“石渠阁议奏”。还在此间开辟了中国历史上首次,汉隶文字的规范工作,为中国历史上首部大型汉字典《仓颉训纂篇》奠定了基础!

汉宣帝在位25年,其军事、政事、文学、吏治等皆有杰出表现。昭帝和宣帝期间,大汉国力恢复,出现了政治清明,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国土辽阔,边境安宁,单于通好的治世景象。后世将宣帝和昭帝的时期合称为“昭宣之治”或称“昭宣中兴”。(全文完)@*#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张信燕)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