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前中国古人就已告诉我们宇宙是什么了!

原标题:早在几千年前,中国的古人就已经告诉我们宇宙是什么了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0年11月05日讯】宇宙从诞生至今已经过去了137亿年,而人类到现在也不过几百万年的历史。虽然我们的科技在这几百年内有了飞速发展,更是完成了古人“飞天”的梦想。但是当人类走出地球的那一刻时才发现,宇宙如此浩瀚,存在着许多让人无法理解的东西。

其实早在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古人们就已经告诉我们宇宙是什么了!古人认为,宇宙中的“宇”代表空间,包含了东、南、西、北和上下的各个方向;而宇宙中的“宙”代表时间,包含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而空间与时间的统一,就是“宇宙”。

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庄子就在《齐物论》中写道:小到生命,大到宇宙,其实世间万物都有一个开始和结束的过程。我们可以把宇宙万物开始之初看成是“有”,在这个“有”之前就是“无”了。所以,宇宙的诞生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庄子(图片:public domain)

“时空”一词,出于现代人对西文time-space之对译,古代中国人则从不这么说。《尸子》(通常认为成书于汉代)上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这是迄今在中国典籍中找到的与现代“时空”概念最好的对应。不过我们也不要因此就认为这位作者(相传是周代的尸佼)是什么“唯物主义哲学家”──因为他接下去就说了“日五色,至阳之精,像君德也,五色照耀,君乘土而王”之类的“唯心主义”色彩浓厚的话。

在今天,“宇宙”一词听起来十分通俗(在日常用法中往往只取空间、天地之意),其实倒是古人的措词;而“时空”一词听起来很有点“学术”味,其实倒是今人真正通俗直白的表达。

一提起古人对于宇宙的认识,我们不由自主的便会认为古人的宇宙观是“天圆地方”。其实这是一种刻板印象,古人对于宇宙的认识是非常先进与丰富的,甚至与西方近代以来的天文学相比也显得毫不逊色。

如果对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有过基本了解,就会发现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其实是非常发达的。查阅文献,我们发现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主要有三种,即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我们不妨一一走进这三种天体观,深入了解其对于天地的看法与古人的智慧。

一、盖头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盖天说是汉民族一种非常古老的宇宙观,早在殷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在古人的眼中,地球是一块平坦的、四方的土地,天空好比一个圆形的屋顶,覆盖着整个地球,即“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这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天圆地方”。古人认为天与地相接,融为一体。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后来又有人提出其实天与地其实并不相接,天虽然覆盖着地,但由于地是方的,故而有四个角是无法覆盖的,于是有人就认为,这四个角上有八根柱子支撑着整个天空。

盖天说系统见于《晋书·天文志》,其中记载道:“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按照该观点,天是一个穹形,地也是一个穹形,其中间距八万里。东汉的著名哲学家王充认为“今试使一人把大炬火,夜行于平地,去人十里,火光灭矣;非灭也,远使然耳。今,日西转不复见,是火灭之类也。”

当然,盖天说自产生以来就是一个不断开放、不断发展的体系。“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对于这首北朝民歌,我们并不陌生,其中反映的就是盖天说的观点。从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反映的内容无疑是属于草原民族的日常生活。当我们来到草原,就会发现远天一色,天好比一个穹盖,地好比一个棋盘,整个天地连接在一起,融为一体。因此,产生这种盖天说的观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浑天说:浑天如鸡子

浑天说的基本观点认为天上的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之上,而日月星辰都附着于天球之上,不停的运转着。从这点来说,无疑与现代球体天文学相近。

那么,为什么叫浑天呢,以及这一观点对于天地的看法究竟是什么呢?

北宋苏颂的水运仪像台(浑天仪)比例模型(图片:Kowloonese/wikimedia commons)

关于浑天说的描述,见于《张衡浑仪注》,其中记载“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之南北极。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上规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南极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规七十二度常伏不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强半。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

相比于盖天说,浑天说无疑是更推进了一步,其认为天地并不是一个半球体,而是一个球体。这种观点认为天宇宙好比鸡蛋壳,而地球则是其中的蛋黄。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这种观点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正如张衡所说:“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在我们今天看来,浑天说比盖天说更具有进步性,但古人认为这两种观点并无高下之分,而是各自持不同看法。不过,浑天说还是具有一定优越性的,那就是根据这种观点能够制造出一种天体仪器——浑天仪,古人根据浑天仪能够制作出较为精确的历法,对于祭祀与农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三、宣夜说:天了无质

从前面两种天文观点来看,无论是盖天说还是浑天说,都将天体看成一个球体,即一种实体的观念。与这两种观念相比,宣夜说无疑是一场思想革命。宣夜说认为“日月众星,自然浮生于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即整个天体漂浮于气体之中。

宇宙(pixabay)

其实,宣夜说的观点起源极早,如《庄子·逍遥游》认为“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即整个天地是由于气构成的,并且是无限的。后来的宋钘、尹文继承了庄子的元气观念,将世界万物的本源追溯到“元气”。后来的名家著名代表人物惠子则提出中国哲学史上有名的“历物十事”,其中一个观点就是“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这种关于宇宙既无限大又无限小的观点成为宣夜说的思想奠基。

宣夜说一直处于发展之中,最终成型于晋代,如《晋书·天文志》记载“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譬之旁望远道之黄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窈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体也。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是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顺或逆,伏见无常,进退不同,由乎无所根系,故各异也。故辰极常居其所,而北斗不与众星西没也。摄提、填星皆东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迟疾任情,其无所系着可知矣。若缀附天体,不得尔也。”

这种观点认为,“天了无质”即天体是没有形质的,不是一个实体,而是无边无际的气。而日月星辰则依托于气体在宇宙中漂浮运行,各自遵循着自己的轨道,有规律、有秩序的不停运转。

我们知道,西方天文学最为著名的两种观点即是地心说和日心说。这两种观点都将天体看作一个坚硬的球体,其他的日月星辰都固定于这个球体之上。但宣夜说却否定了这种观点。宣夜说认为整个宇宙是无限的,充满着气体,世界是由气构成的,因此呈现出虚空的特点,所有的天体都漂浮于气体中,各自遵循着自己的轨道运行。这种思想与西方天文学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惜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并没有引起多大重视,几近失传。我们今天能够了解这一观点,无疑是得益于《晋书·天文志》,得益于中国发达的史学传统。

很难想像,数千年前的理论能在今天得到证实,中国古人的智慧不得不令人感到惊叹。其实近代也有这样的例子,就比如说“黑洞”,一直都是只存在于预言中的天体。但是当第一张黑洞照片出现在所有人眼前的时候,人们才发现,早在100多年前爱因斯坦就说对了。

1915年的时候,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里就说过,宇宙中存在一种具有一定质量的特殊天体,它的引力可以让周围的空间发生“弯曲”,而这种弯曲会以“引力波”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天体有着巨大的质量,就连光都不能在它的引力下逃脱,所以光也是有质量的。在相对论的基础上,美国科学家韦勒认为这种天体并不会向外释放能量,它吞噬了周围的光线,人们用肉眼可见,所以给它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黑洞。其实在爱因斯坦刚提出广义相对论的时候,他的理论并不被人们认同,毕竟这些理论都只是猜测,并没有得到证实,连爱因斯坦自己都说:“我是一个真正的独行者……..”。但是当黑洞照片真的出现在我们面前时,人们不得不感慨:爱因斯坦又对了!

宇宙的运行也有规律,就如同为什么地球年复一年地围绕太阳转动一样。无论是百年前的爱因斯坦,还是千年前的庄子,都是因为发现了这些规律,才看到了宇宙的一部分真相。

(转自希望之声国际广播电台/转载责任编辑:叶萍)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