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漫谈】人世多神仙

作者:薛驰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08月09日讯】

《题登真洞》(张果老

修成金骨炼归真,洞锁遗踪不计春。
野草谩随青岭秀,闲花长对白云新。
风摇翠筱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鳞。
自是神仙多变异,肯教踪迹掩红尘?

《赠李德成》(吕洞宾

九重天子寰中贵,五等诸侯门外尊。
争似布衣狂醉客,不教性命属乾坤。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多以为是个神话。不过,八仙之中的张果老可是正史有录,如《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全唐诗》载张果老《题登真洞》诗一首,并附小传:“张果,(甘肃)两当人。先隐中条山,后于鸑鷟山登真洞往来。天后(武则天)召之不起,明皇(唐玄宗)以礼致之,肩舆入宫,擢银青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未几还山。”

人怎么能修成神仙呢?这有方法的,多为炼丹。《题登真洞》一诗仙气袭人,其颈联“风摇翠筱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鳞”,就是道家炼丹过程中的一种喻说:“筱”是竹子,“风摇翠筱”是说以内丹修炼出来的能量,就好比像强烈的风吹动一大片竹林;而“敲寒玉”是指击破了这种既坚硬又冰寒的玉石,是形容修炼中人的过关、与层次突破、身体的转换过程。丹砂属火,“水激丹砂”有水火相济、阴阳调和之意;“素麟”也隐喻水银,属金,这句是说在内丹修炼时,要调和、聚集好自身的精、气、神以及真意,才能炼成金丹。(“风摇翠筱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鳞”这类喻说,古书记载很多,《西游记》中就多见。)

《道藏》本《鸣鹤余音》卷八还收录了张果老的一首词《水仙子》,词曰:

驼腰曲脊六旬高,皓首苍髯年纪老。云游走遍红尘道。驾白云驴驮高。向赵州城压倒石桥柱一条。斑竹杖,穿一领粗布袍。也曾醉赴蟠桃。

写得滑稽可乐:一会儿还骑着小毛驴在赵州桥头上搞点小破坏,一会儿又醉醺醺地赶赴天上的蟠桃宴。这大概是个老顽童吧,却也暗合人人都知道的张果老的一个形象:倒骑驴。可张果老为什么倒骑驴呢?神仙风范之外,或许也在点悟世人:掉个头来看世界,又是一个天地。

张果老为什么倒骑驴呢?神仙风范之外,或许也在点悟世人:掉个头来看世界,又是一个天地。出自《 仙佛奇踪插图》。(公有领域)

那么,人又如何掉个头来看世界呢?八仙中知名度更高的吕洞宾,其成仙故事就是生动的诠释。话说“黄粱一梦”之后,洞宾师从云房先生修行,经历了“生、死、财、色、冤、欲、礼”等等十次考验。云房谓洞宾曰:吾十度试子皆过了,得道必矣。但功行尚有未完,吾今授子黄白秘方(即点石成金之术),可以济世利物,使三千功满,八百行圆,吾来度子。洞宾曰:所作庚辛(即变化成的金银)有变异乎?曰:三千年后还本质耳。洞宾愀然曰:误三千年后人,不愿为也。云房笑曰:子推心如此,三千八百悉在是矣。

大家想想,如果换做自己,能通过几次考验?吕洞宾是什么样的心性?如果一个人真达到了吕洞宾的境界,离神仙还远吗?神仙不应该由这样的人去做吗?如此看来,吕洞宾在《赠李德成》中所说的“不教性命属乾坤”,绝非空口大话。

《全唐诗》载吕洞宾诗四卷。其诗别有生趣,别具情致。请看《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又如《梧桐影》:“明月斜,秋风冷。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张果老、吕洞宾都是道家人物。而唐时尚有许多身份不明的隐者,其诗也超尘脱俗。例如,据《古今诗话》记载:“太上隐者,人莫知其本末,好事者从问其姓名,不答,留诗一绝云。”诗即《答人》,曰: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太上隐者来无影去无踪,惊鸿一瞥。不过,更多的隐者却形象鲜明,例如张志和(732-774)。张志和三岁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因在道术方面的一技之长,被太子李亨(即后肃宗)赏重。安史之乱起,志和与舅李泌(时人称“神仙宰相”)时常献计于肃宗,被擢为左金吾卫大将军,享正三品待遇。后,弃官弃家,浪迹江湖(如同姜子牙,垂钓也用直钩)。其词《渔歌子》流传千古(日本人甚爱之),罕有其匹,词曰: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朝隐者虽多,但更有儒、佛、道三教齐兴。佛教大兴,佛家人物或有诗歌传世。例如,初唐的王梵志。他的身世颇具传奇色彩,写白话诗,多有影响(为唐代通俗诗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一度失传,后因20世纪初发现敦煌文书才重现于世。其诗别具一格,且看这首:“梵志翻着袜,人皆道是错。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凡袜皆有正反两面,正面即外层,光滑美观,反面即内层,粗糙难看。人们往往把光滑的一面穿在外面。梵志却偏偏把袜子翻过来穿。黄庭坚曾就此评论说“乃知梵志是大修行人也”。

我们再来看看一位大名鼎鼎的佛教人物的诗。金乔觉(696—794),本为新罗国(今朝鲜)王子,少年时出家,六十岁渡海来华,定居于安徽九华山化城寺。传其为“地藏菩萨”之化身,其肉体真身保存至今,逾千余年而不坏。在九华山时,终日与一小童役为伴。当这个烹茶汲水的小童不耐深山寂寞,要回归家中去时,写了这首七言律诗《送童子下山》赠他,诗曰:

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瓶添涧底休拈月,钵洗池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大意:童子活泼可爱,但是受不了僧人清苦,一心想念着自己的家,总记着和小朋友们骑竹马戏耍天真的童年生活,于是礼别师父下山去了。人入佛门要一心归净,即使去涧里取水,池中洗钵,也不可拈花问柳,招风弄月。童子你好好回去吧,但童子总是哭,舍不得离开师父。师父告诉他,我在山中有烟霞相伴,自有其乐,你不必挂念。

全诗亲切柔和,娓娓道来,都是日常近事,一副仁慈的心地和豁达的情怀。读了,让人清凉满身。

当然,佛家人物也有被后人称为励志的诗。流传最广的可能是黄檗禅师(?- 855年)的《上堂开示颂》,诗曰: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大意:超脱六尘的羁绊不是件容易的事,要像牧牛人紧紧抓住绳头驯服顽牛一样来修养心性,下一番工夫。如果没有经历一段寒冷入骨的冬月,怎么能闻到梅花扑鼻的馨香呢?

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赖瑞/大纪元)

的确,人是要有番志向的。但黄檗禅师是位得道高僧,其诗可不仅仅是给现代人励志的。黄檗禅师最重要的诗作,是其预言《禅师诗》,精准预言了明亡、康熙、雍正……直到今天。与其它预言不同的是,该诗预言到我们今天就结束了,未来要我们去问未来的人。最后四句,曰:

日月推迁似转轮,嗟予出世本无因。
老僧从此休饶舌,后事还须问后人。

黄檗禅师为什么这样写呢?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探索。@*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信燕)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