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宋词】末世壮歌 文天祥的《酹江月》

品读宋词系列二之八:文天祥《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作者:兰音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12月17日讯】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八月,崖门海战刚刚过去半年。宋末帝与八百宗室、十万军民跳海殉国,三百年宋朝用一个悲壮惨烈的方式走向终点,在宋朝子民心中留下挥之不去的创痛。

这时,著名的抗元名臣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俘,被元兵押往大都。一同被押解的,还有邓剡。他是崖山之战中幸存的一位殉国者,两人是同窗、同乡,更是志同道合的至交好友。

到了金陵,邓剡卧床不起,无法继续前行,和文天祥填词作别。两宋的名臣文士,多是风流才俊,信手一挥,都是优美委婉的词章。家国倾覆之际,赠别之作融入了国仇家恨和民族气节,更多的是悲怆激越之语。

他们共同选择了词牌《酹江月》,其中文天祥写的是: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蛩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堪称宋词巅峰之作,因末句“一樽还酹江月”,这个词牌又多了“酹江月”的别名。自这首苏词问世约二百年后,这两位爱国志士,以酹江月之名,步其原韵,共同续写了这首词的辉煌。

词境赏析

亡国被俘,加上邓剡身患重病,两人的这次离别可说是一幕生离死别,他们的《酹江月》更是一双诀别词。在这场充满悲愤和无奈的离别中,文天祥道出了心底从未放弃的复国信念,表达了随时慷慨赴义的忠勇气概。他对好友邓剡,有劝慰、有不舍,抒发了他们对故国共同的眷恋和期望。

文天祥词曰:“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公有领域)

起句“乾坤能大”极为雄劲,奠定了全词壮阔磅礴的气势,能,是如许、这般之意。这两句意思是说,放眼天地乾坤,辽阔无垠,他们何必因为抗元事业一时受挫,就消沉绝望呢?

“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第二句出自《三国志》中周瑜的名言:“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世间卧虎藏龙,他们就像囚禁在池水中的蛟龙,一旦时机来临,他们就会一飞冲天,呼风唤雨,遨游天际云端。它不仅反映了词人虽被俘虏,却不忘初心的意志,更是和友人共勉,期待早日脱离囚笼,继续为国家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蛩四壁。”这两句描写了词人沦为俘虏后的凄苦生活。秋天里,风雨潇潇,牢笼四壁上,蟋蟀悲鸣,所见所听,都是萧瑟凄凉之景,令人愁肠百结,无从排解。

词人回想平生,“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他们也曾像曹操横槊赋诗一般,踌躇滿志,豪情万丈;也像王粲登楼作赋那样,思乡忧国,渴望功业。如今他们的事业、壮心都已失败,经历的艰辛苦楚,都化作空中飞雪,缥缈虚无得就像一场梦。

幸好词人没有消沉,眺望江水滚滚,后浪推前浪,就算他们注定了失败,后辈们也一定继承他们的遗志,为完成抗敌复国而努力。想到此,词人的情绪从悲慨转向豁达,说道:“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上片写怀,下片言别。词人笔锋一转,慨叹身世以及离别的情景。“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在元人铁骑面前,复国的力量就像孤叶飘零一般渺小薄弱,而他们即将分别,命运也像落叶一样身不由己。

正当秋风吹起的时候,词人再次来到金陵淮水边。因为在三年前的德祐二年(1276年),文天祥出使元营,因痛斥敌将而被拘押。他逃脱后,数次在淮水一带和敌军相遇,所以说“重来淮水”。

“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此二句是全词名句,让人联想他光照千古的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即使镜中的自己两鬓斑白,容颜老去,那为国为民的一片丹心,从来不曾磨灭。这是他在作品中,又一次强有力的独白。

“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龙沙,指北方沙漠。这三句是说,词人去国离乡,被押送到元人统辖之地;他渐行渐远,回望宋朝江山,犹如一丛青丝,它正逐渐消失在地平线处。

收束二句“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表达了词人视死如归、魂依故土的决心。如果他不肯投降元朝,结局必定是以死报国。所以他告诉友人,如果以后想念他了,就在夜里聆听树枝上杜鹃的悲啼,那是他的灵魂归来,探望故国旧地。国家大义,超越个人生死,浩荡正气,充溢天地之间,全词也在豪壮激烈的氛围中结束。

词人背后的故事

文天祥,字宋瑞,字号浮休道人、文山,是南宋的“宋末三杰”之一,更是著名的抗元名臣和文学家。说起文天祥,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正气歌》《过零丁洋》等名作,以及他矢志复国、拒不降元,最终从容就义的英勇事迹。这些或许掩盖了他作词的成就,而抛开正气浩然的一面,文天祥其实也是一位容貌俊美、才思敏捷的佳公子。

文天祥肖像,清代叶衍兰绘。(公有领域)

《宋史》形容他,身材高大丰神如玉,秀眉长目顾盼生辉;生性喜好奢华,衣食丰厚,歌伎满堂,乐舞不断。但他参加科举殿试时,一万多字的文章,不起草稿一挥而就,被宋帝钦点为状元。他的才华与风雅,不逊于两宋的欧阳修、晏殊、苏轼、宋祁等名士。

然而现实不允许他做一个盛世中的富贵文人。他生于南宋末年,以“忠”为最高志向,希望像先贤一样尽忠报国,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从他入仕之后,南宋朝廷就面临元军入侵的边患。文天祥从国家大局出发,多次上书议事,弹劾奸宦、嘲讽权臣,因而多次受到斥责,不得以在37岁那年退出官场。

文天祥忠耿谏诤的气节,在朝野上下广传。正值国家忧患之际,前宰相将国事郑重相托:“担任治理国家的责任,不就是你吗?”后来,文天祥被起用为地方官,尽心治理,廉明有威,颇有政绩。

到他39岁时,元军分三路南下攻宋,长江上游告急。宋廷颁布诏令,召集天下兵马勤王。文天祥接到诏书,忧心国家存亡而痛哭流涕。他立即散尽家财,召集各路英雄豪杰共计万人。朝廷得知消息后,封他做安抚使,率军保卫京师临安。文天祥的朋友劝阻他,这一万多人不过是乌合之众,和元军对抗,无异于驱赶羊群和猛虎相斗。

他何尝不知道义军的实力,却偏偏有一股明知不可而为的精神:“我自不量力,不惜以身殉国,希望激励天下忠臣义士,闻风而起,这样或许就可以挽救国家。”

之后,文天祥一面和元军殊死作战,一面向皇帝提出治国良策。不到一年时间,宋廷战败求和。文天祥升任右丞相,作为使者赴元营议和,因触怒元军主帅被拘捕。后来他趁夜逃脱,数次逃过元兵追捕,历尽千辛万苦,和流亡的宋廷在福州会合。

这时的文天祥,在南方继续组织军队抗敌。宋军一批批倒下,文天祥的母亲和独子也在战乱中病逝,终于,宋朝气数已尽,在崖山之战后彻底灭亡。南宋遗臣文天祥,也不幸沦为俘虏。幸好,他和好友邓剡相互扶持,走过一段共患难的押解之路。两人临别之时,邓剡先作一首《酹江月‧驿中言别》: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这首词表达了邓剡对抗元失败的惋惜,以及誓不屈服的决心,言词掷地有声,情感壮怀激烈。文天祥得到这首词,感慨万千,写下和词《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酬答好友。《人间词话》评价:“文山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

身处绝境,文天祥和友人邓剡,不仅没有哀叹和绝望,反而激发出气冲霄汉的昂扬精神。他们的词,不仅是文人之词,更是英雄之词。在以柔婉多情为主流的词坛上,他们谱写出末世中感人至深的壮歌,与他们的正气和丹心共同照耀青史。

点阅【品读宋词】连载文章。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张莉)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