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老北京人習俗二三事

【新唐人2013年12月27日訊】北京城裡的老北京人曾經是清朝的八旗子弟。當初滿清八旗大軍金戈鐵馬趕跑了李自成,做了紫禁城的主人。首先把北京城原來的居民來了個大疏散。漢族百姓不分貧富貴賤,通通轟到外城去了。八旗人馬佔據了整個內城,所謂「分列八旗,拱衛皇居」。

在經歷了滿清的軍事佔領的突變之後的相當漫長的一段時間里,北京人的習俗整體上發生了徹底的變化。舊時,北京人探親訪友要攜帶禮物,講究送「京八件」,即「大八件」、「小八件」。這原是清胡皇室王族婚喪典禮及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禮品和擺設,後來配方由御膳房傳到民間。

其主要成分是精白面、白糖、豬油、蜂蜜及各種果料籽仁。所謂「八件」,即八樣點心,一般有麻餅、棗花、卷酥,有的刻上福、祿、壽、喜等不同字樣。有圓形、桃形、正方形等,裝在一個長方形紙板盒內。「小人件」是雙份,十六件裝在一個紙盒子里。過去,遇到女兒回娘家,給長輩拜年等,都要去糕點鋪買一盒大八件提在手中,大方而漂亮。後來,北京人送禮只要提一個裝滿各色糕點的紙盒即可,或是再提一個裝滿各種應時水果的小柳條筐,上蓋一方紅紙,便可走親訪友。

宴請習俗

一般人家裡來了客人,要洗刷茶具,給客人現沏新茶,倒舊茶給客人喝是極不禮貌的。講究「茶要半酒要滿」。茶水不能倒滿杯,七成則可,否則也是對客人不尊重。而且倒茶水時,壺嘴兒不能衝著客人。

還要請客人吃麵條(抻或撈),表示讓客人長住下來。若客人在主人家留宿下來,主人則定要請客人吃頓餃子,以示熱情。

舊時,北京大戶人家留客人用飯,一般是到飯莊去叫飯,時間不長,夥計即用車送到。由於保溫做得好,飯菜還是熱的。來了貴客,則要到飯莊里吃。舊時宴請官長,或團體聚餐,或初交見面,不需到大飯莊,以整桌之席餉之(若知己朋友則可不拘)。主人必先到,迎客人。客至奉茶敬煙,陪坐周旋,客齊入座。次序以左為上,右為次。上座之左為三座, 次座之右為四座,以下類推。主人與首座相對,舉杯邀飲。客起立,舉杯致謝,就座后,且飲且餐。先上冷葷菜,後上熱葷菜,繼之以最貴重的萊餚。

諺語云:「燕窩魚翅鹵鴿蛋,小炒點心果滿盤,魚盤鴨池醬滷菜。」這種菜一上,吃飯就到終席了。所有的菜都適合吃酒,但不能空著肚子吃酒,在上萊時要附帶上小點心。吃什麼菜,配什麼點心。每進一菜,主人必舉杯勸飲酒,舉筷動食。宴中飲酒猜拳或行酒令。反畢略用茶,客人即向主人致謝而去。

養寵物習俗

北京人養寵物有著悠久的歷史。北京人認為養貓是高尚情趣,親朋間互相贈送,老北京人不賣貓,賣貓被視為破產的象徵;北京人喜養狗斗狗,老北京在護國寺廟會有著名的狗市;老北京的天空常常會傳來鴿哨聲,到景山公園的萬春亭賞景觀鴿,對老北京人來說,是最愜意的事情;此外,養金魚、斗蛐蛐、溜鳥……很少有哪個地方的人能象北京人這樣喜愛寵物。老北京人把養寵物當作一大雅事,是和弈棋、品茗、論畫一樣的雅事。
  
養貓
  
老北京養貓講究品種,大多以毛長者為貴,「柔毛有四五寸者為珍」。除此之外,還要以毛色的好壞區別貓的高下。一般認為白者、黃者為上品,黑者、雜色者次之。
  
各種家貓還根據皮毛花紋被賦予了不同的雅稱,如白貓黑尾者,稱為「雪中送炭」;上半身黑而下半身白者,謂之「烏雲蓋雪」;白貓頭尾具黑者為「鞭打繡球」。
  
據說,貓的花色變幻有百余種,但絕佳的並不多見。此外,貓眼必以兩色者為貴,名曰「雌雄眼」。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波斯種」。
  
北京人認為養貓是高尚情趣,親朋間互相贈送,老北京人不賣貓,賣貓被視為破產的象徵;但老北京人不喜歡養白尾貓,以為不祥。
  
很多知名人士都養貓。比如,著名畫家豐子愷養貓、畫貓;冰心老人家的咪咪在貓譜上名「雪裡送炭」;老舍先生養貓,端木蕻良先生也養貓。作家養的貓有一種「優越」,它們常是名家筆下的生花文章。
  
養狗
  
狗與人類打交道,亦由來已久。現在北京遍街都是的「京叭」,「祖」上是十分高貴的。
  
宮中飼養的玩賞狗名「獅子狗」(北京狗),六七寸高、十二三斤重,尤以絳色、白色為珍貴,有所謂「絳為金液白如銀」之句。老北京在護國寺廟會有狗市,但所交易的都是觀賞狗:袖狗、叭狗。袖狗僅一掌大小,然生性好鬥,又叫「斗狗兒」,可藏於袖間,因此得名。兩位飼狗者將狗置於桌案上觀其爭鬥、撕咬,以博得一樂。
  
此舉多為有錢有閑的人所為,且將弈棋、品茗、論畫交匯其中,當算是雅事的。「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這兩句對北京四合院的精闢概括,說明被寵愛的狗比主人宅第中的僕人要高得多。
  
養蛐蛐
 
蟋蟀北京人稱之為「蛐蛐」,又名促織。民間有「促織鳴,懶婦驚」的俚語。
  
北京地區的蛐蛐以京北蘇家坨的「伏地兒蛐蛐」和京西福壽嶺的「青麻頭」最佳。老北京養蛐蛐、斗蛐蛐的用具極講究,在冬至前用的澄漿罐,是用澄漿泥淀製成型、入窯燒制而成的。三四十年代,製作藝人中以「泥人黃五」、「大關」、「通州李」等最著名。養蛐蛐,趣在蛐蛐的廝鬥與鳴唱,一般的蛐蛐拚鬥並不引人注意。

自中秋節后至重陽節左右,一些專門養蟋蟀的,備好戰場,隨即下帖約人。請帖外皮寫的多半就是「樂戰九秋」。蟋蟀的爭鬥,本是昆蟲的一種自然本能,卻往往摻入許多人的成分在其中。
  
五六十年代,蛐蛐是北京兒童不花錢或極廉價的玩意兒(當然此間無上品),大概沒有哪個男孩子沒玩過蟋蟀。
  
養金魚
  
享譽國內外的水中寵物金魚,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金魚是鯽魚變種,因其色赤而鱗片閃爍若金,故名金魚。
  
金魚的品種很多,望天、龍睛、珍珠、紅頭、帽子、絨珠、水泡眼、獅子頭……北京人圖吉利,養金魚為的是「吉慶有餘」、「年年有餘」的口彩。
  
在北京人的口語中,宮廷中四尾的珍貴金魚稱為「金魚」,而各色的兩尾鯉魚類的金魚稱為「小金魚兒」。加一個小字,再讀齣兒化音,這魚可就兩碼事了,其價格相差也甚遠。小金魚兒十分耐寒,臘月、正月是小金魚兒最好銷的季節。貧窮者買兩條小金魚兒,又哄孩子,又圖吉利,討個「來年有餘」的兆頭。其實,孩子玩了幾天之後魚就全到上面「仰泳」了。而有身份、有地位的主兒,家中養魚則專有魚把式伺弄。老北京家庭養魚的,一般都以圓形三足缸或長方形玻璃缸為多,家庭富足者則用瓦盆飼養。因時間用的已久,盆內都有一層綠茸苔,觀魚更為艷麗。
  
養鳥養鴿子
  
北京人養鳥久已有之。養鳥的人,有閑階級為多。文人多養百靈、靛頦、紅子一類;體壯者多養畫眉;撂地賣藝者則多養交咀、「老西兒」錫嘴雀(老西兒、鐵嘴蠟子)一類。無論文人墨客、梨園名優、杏林國手還是車夫、轎夫都有好養鳥的,只是貴賤不同而已。算命先生多養馴化成熟的黃鳥,以用其叼卦騙人。
  
遛鳥不獨是給鳥兒「放風」,主要在於馴鳥兒,教給鳥兒一些小技藝,一作觀賞、娛樂。以前空曠地帶很多,於是鳥迷們每早雲集,遛鳥放風、交流馴鳥經驗。遛鳥兒,馴鳥兒之餘,多是到附近茶館品茗小憩,把各自的鳥兒籠子掛在茶館門前,如入森林。鳥迷們聚會的茶館,往往招至一些「慕鳴」而來的顧客。所以,店主人為兜攬生意,就邀請養有好鳥的老主顧前來「賽會」謂之「串套」。
  
冬末春初之際,北京人習慣到景山公園的萬春亭賞景觀鴿。儘管寒冬尚在,那鴿哨也都會讓人感到古老京城的活力。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