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與敘利亞 雙方確認將全面建交

(中央社記者鍾行憲台北特稿)黎巴嫩國會十二日以壓倒性表決同意西方支持的反敘利亞聯盟與真主黨領導的親敘利亞陣營組成新的全國團結政府後,黎巴嫩總統蘇雷曼次日即前往大馬士革訪問,並與敘利亞總統阿塞德正式確認兩國首次建立全面外交關係。

自一九四零年代黎敘兩國分別獨立以來,貝魯特與大馬士革之間從未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

黎巴嫩在一九九零年結束將近十五年的內戰,次年即在大馬士革與敘利亞簽訂一項兄弟關係、合作與協調條約,還組成由兩國總統擔任共同主席的高層委員會。

然而,二零零五年二月,黎巴嫩前總理哈里里在首都貝魯特被汽車炸彈炸死,不但引發反敘利亞群眾集會,也導致黎巴嫩與被控涉及此事的敘利亞斷絕外交關係。

在要求一九七六年即派兵監督黎巴嫩對立派系執行停火協議的敘利亞撤軍的呼聲愈來愈高之際,真主黨等派系也不斷發動大批民眾舉行支持敘利亞的集會。

哈里里之子領導的反敘利亞聯盟,在二零零五年六月贏得國會控制權後,新國會遴選他的盟友辛尼奧拉出任總理。敘利亞也被迫依照聯合國二零零四年通過的決議案自黎巴嫩撤軍。

辛尼奧拉在當年七月會晤敘利亞總統阿塞德後,雙方同意重新建立關係。四名親敘利亞的黎巴嫩將領也在九月被控刺殺前總理哈里里。

二零零六年七月,真主黨好戰分子越界挑釁並俘虜兩名以色列士兵,以色列隨即對黎巴嫩展開陸海空攻擊,真主黨與以軍激戰三十四天後才達成停火協議。

就在黎巴嫩內閣批准設立特別法庭審判殺害前總理哈里里嫌犯的聯合國計畫草案之前,爭取不到更多內閣席位的真主黨及其盟友的內閣部長在二零零六年十一月相繼辭職,隨後並發起大規模示威活動和罷工,試圖迫使未支持真主黨對以色列作戰的辛尼奧拉政府辭職。

由於反對與支持敘利亞的朝野兩大陣營僵持不下,黎巴嫩國會在拉胡德總統二零零七年十一月卸任前一直無法開會選舉新總統。

直到今年五月卡達調停促使黎巴嫩朝野雙方達成協議後,黎巴嫩國會才在五月二十五日選舉反對與支持敘利亞陣營都能接受的三軍總司令蘇雷曼為新總統,他隨即任命辛尼奧拉總理重組新政府。

各黨派政治領袖在六個星期的談判後,於七月十一日就全國團結政府的組成達成協議,黎巴嫩與敘利亞也在法國總統沙柯吉斡旋下於次日同意互設大使館。

在幾天的激烈辯論後,黎巴嫩國會終於在八月十二日以壓倒性表決批准辛尼奧拉領導的全國團結政府。

根據卡達居間促成的協議,親敘利亞聯盟在三十席的內閣中占有十一席。依照黎巴嫩特有的憲法規定,這足以讓真主黨為首的聯盟否決政府的重要決策。

此外,黎巴嫩政府一項政策聲明支持真主黨以軍事方式反抗以色列的權利。至於真主黨擁有的武器將在蘇雷曼總統日後主持的全國對話中討論。

蘇雷曼在新內閣獲得國會認可的第二天,前往大馬士革進行前總理哈里里遇刺以來的首次最高層訪問,並與敘利亞總統阿塞德正式確認兩國獨立一甲子以來首次建立全面外交關係,完成黎巴嫩新政府列為首要的任務。

分析家指出,黎巴嫩與敘利亞互設大使館,可能使三年前敘利亞撤軍以來引發的黎巴嫩暴力與政治不和趨於減緩。

但就在兩國同意全面建交幾個小時之前,一枚炸彈在黎巴嫩北部城市的黎波里的一個公車站爆炸,造成至少十四人死亡,五十多人受傷。

部分黎巴嫩人表示,此一炸彈攻擊是在向蘇雷曼示警。除了建立外交關係,黎巴嫩與敘利亞也將討論劃清邊界線、巴勒斯坦武裝分子巡邏大馬士革控制的難民營、以及敘利亞監禁的數百名黎巴嫩人的命運等問題。

黎巴嫩國會議員布洛斯說,這項攻擊是在警告蘇雷曼,「有些問題是不容跨越的紅線」。他指出,兩國間邊界的控制問題就是其中一條紅線。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