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穎:中國人除四大發明之外對世界的又一大奉獻

夏天裡風雲變幻無常,一會兒是嬌陽似火把人曬得如鐵板燒魚;一會兒又是大雨滂沱將人淋成落湯的雞。在這個季節裡,「鐵骨根根撐苦雨,絹花朵朵擋驕陽」的便有了最大化的用武之地。

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史記·王帝記》中便有關於傘的記載。春秋時期,我國著名的木匠祖師魯班先生常在野外勞作,經常被不期而至的雨水淋濕。其妻於雲氏心疼之,於是用竹子劈成細條,在細條上蒙上獸皮,做成了一把撐開像亭子,收攏像棍子的東西。這就是傘的祖先。

之後,人們用絲和絹代替了獸皮,使傘變得更輕便。但因其造價太高,只有達官貴人們用得起。之後,傘的一支轉化成官儀之用,被稱為「羅傘」,直接成為顯示身份和地位的標誌。

紙發明了以後,人們開始將紙塗上桐油,製成既輕便又便宜的油紙傘,這才使得它作為一種大眾工具在民間流傳開來。

於是,我們便有了《清明上河圖》中舉傘人踽踽獨行的記憶;便有了斷橋頭上白娘子與許仙關於傘不得不說的故事;便有了諸多的將雨水和世界隔在傘外的愛情;便有了《雨巷》中那位撐著油紙傘結著幽怨的丁香樣的姑娘……

雨傘的身影,已深深的烙入了我們的民族文化之中。不僅如此,世界各國的傘,大多可以追溯到這樣的源頭上來。

早在唐朝,日本和東南亞諸國便是將傘作為先進文化學了去的。泰國的貴族和高僧,至今仍保留著使用羅傘以顯示威儀的習慣。而喜歡鑽牛角尖的日本人,不管做什麼事都要往「道」上做,雖然最終沒有將傘搞成「傘道」,但其不厭其精地強化傘的審美功能,而淡化其實用功能,https://edit.epochtimes.com/news/administrator2/ed /DisplayArticle4Update.asp?ID=2232497&y=2008&m=8最終使之成為精緻的工藝品,從另一個角度旁證了他們做事極端的性格。

傘傳入歐洲的時間略晚些,大概是在1747年,一位來中國旅行的英國人看著人們張著雨傘在雨中行走,認為這種工具適用而便利,於是將其帶回英國仿製。他使用絹和蕾絲做傘面,用鐵絲做傘架,製成之後傘重達4.9公斤,好在英國的名媛貴婦們都不似中國古代的千金小姐們那般的弱不禁風,故而,雖說重一點,但架不住它是時尚的產物,因此很快流行開來。

本世紀30年代,中國人又為傘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首次發明了摺疊傘。至此引發又一次傘業革命,產生了真正意義的現代傘。傘也由魯班時代的獸皮傘發展成為紙傘、布傘、尼龍傘、塑料傘、自動傘等許多品種。而用作傘骨傘架的材料也從最早的竹、木發展成為鋼、鋁、塑料、樹脂纖維、有機玻璃等。隨著新材質和新的需求的出現,還出現了防UV紫外線吸收劑和具有透明科技感的PVC材質傘。這種變化還將隨著科技的進步、審美觀的提高和人們需求的擴展而不斷變化著。

目前,全球傘的年產量約15億把,中國約佔一半,而被稱為中國傘城的浙江省崧廈鎮傘的年產量就達2.1億把。由此可見人類對傘的需求是沒有止境的,特別是在這風雨越來越無常、臭氧層越來越擋不住紫外線的時代,大家在用小傘時,是不是也該想想給地球母親撐一把什麼傘呢?

(作者博客)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