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刺激器 癲癇女童展歡顏

【新唐人2010年9月7日訊】(中央社記者王鴻國台北縣7日電)1名12歲女童是服藥也不易控制病情的「頑固型癲癇」病患,在植入迷走神經刺激器後,有效降低發作次數及提升生活品質,不僅讓木訥的她重拾笑容,在學習能力上也有長足進步。

署立雙和醫院今天公布醫例,1名女童從3歲起被診斷出罹罕見疾病「平腦症」,出現不斷點頭的痙攣動作,屬頑固型癲癇神經症狀患者。

雙和醫院小兒神經科醫師王傳育指出,女童到12歲時,植入迷走神經刺激器,每天發作20分鐘點頭痙攣動作,大幅縮短為4天僅發作5分鐘,不僅增進了學習能力,已經可以與人對話溝通及自理扣釦子,原本木訥表情也重現笑容。

王傳育指出,癲癇病患因腦部不正常放電,導致病患不自主抽搐,6到8成的癲癇病患,只要規律服藥就能控制,但有人服用3種以上藥物卻仍無法控制病情,就屬「頑固型癲癇」患者。

他表示,面對「頑固型癲癇」患者,傳統治療方式為生酮飲食或是開顱手術,但植入迷走神經刺激器後,藉由固定且穩定的放電刺激,可抑制腦部的不正常放電。

他說,植入刺激器1年到1年半,半數以上的頑固型癲癇病童,平均發作次數可降低40%到50%。歐美使用迷走神經刺激器已久,但在台灣是屬自費項目,裝置費用逾新台幣百萬元,希望政府能把迷走神經刺激器納入健保給付,以有效提升癲癇病患生活品質。

他強調,癲癇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層,甚至出生數天的嬰兒也可能出現癲癇症狀,通常密集發生在2歲到6歲,若曾受過重大腦傷、腦炎、腦膜炎,也可能出現癲癇的症狀,只要發覺孩子出現動作異常、意識異常,就應該立即就醫,尋求協助。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