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滅幽菌治胃疾 台大推新法

【新唐人2012年11月27日訊】(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7日電)幽門桿菌造成胃炎、胃潰瘍及胃癌風險,台大醫院研究指出,二段式服藥14天,殺菌更有效,最高達9成,預期改寫治療準則。

最新發表在刺胳針(LANCET)的這項研究顯示,初次診斷的帶菌患者第1到7天服用質子幫浦抑制劑與抗生素阿莫西林(amoxicillin),第8到14天再服用質子幫浦抑制劑加上抗生素開羅理黴素(clarithromycin)及甲硝唑(metronidazole),結束療程追蹤6週確認,滅菌率平均可達90.7%。

研究顯示,即使患者從7天加7天改成5天加5天的二段式服藥,滅菌率仍有87.0%,相較傳統三合一藥物連續治療14天的82.3%療效,二段式的序列給藥,滅菌效果更顯著。

研究者、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吳明賢指出,復發的患者需要另外考量,因為細菌恐怕已具抗藥性,不適用二段式給藥。

吳明賢解釋,幽門桿菌殺菌失敗,主因在細菌有抗藥性,在歐美日韓,此菌對第一線抗生素開羅理黴素的抗藥性約2成。

他說,台灣約有50%的成年人感染幽門桿菌,主要透過人與人接觸的糞口傳染,以胃裡數量最多,牙菌斑裡面也會存在。只要成功滅菌,不但根治長年胃炎,甚至可以預防胃癌。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劉志銘表示,舊疾復發的機率與社區帶菌率、患者年紀有關,台灣每年1%的患者幽門桿菌再度上身,建議患者滅菌成功之後,共餐時不妨公筷母匙,朝夕相處的家人也來檢測是否帶菌。

台大醫療團隊已在應用於臨床治療,但是不建議沒有症狀的患者全面篩檢、全面除菌,原因除了政府經費問題之外,就怕全面投藥反讓細菌產生抗藥性,更難根治。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