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CD支持核能對話與責任

【新唐人2013年02月25日訊】(中央社台北25日電)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列舉9大原因支持使用核能發電,但同時強調,希望使用核能科技的政治決策者有責任進行公共對話,及建制和執行管理組織架構。

行政院今天宣布願意接受核四停建公投檢驗,可能衝擊台灣的核能發展走向。由已開發國家組成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轄下核能署(Nuclear Energy Agency,NEA)公布的最新報告,對核電的未來趨勢及決策者應有的作為提出了說明與建議,可為台灣政府、民間機構及人民參考。

NEA的第二版「核能現況(Nuclear Energy Today)」指出,目前全球電量中核能發電占14%,也是僅次於水力發電的低碳電力來源。過去20年以來,核能利用在亞洲快速擴展,全球數個開發中國家也愈來愈考量採用核能發電來滿足日益增加的電力需求。

不過,報告指出,核能已走到新的十字路口,可能重新再出發或逐漸縮減;報告結論列舉支持核能的9大原因,以及對政治決策者的3大建議。

支持核能的9大原因:

-核能技術不斷進展,目前核子反應爐發電量由數百百萬瓦至超過1500百萬瓦不等。新一代核子反應爐也可能包括適用小型電廠的小型標準組件設計,以及較現有核子反應爐生產更大量電力、更高效能的設計。

-利用核能發電通常可帶來成本競爭力,即使是在自由化市場。

-就分散能源供給來源而言,核能可大幅增進能源供給安全性,現有的鈾資源至少足以供應21世紀的核裂變反應爐所需。

-當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排放不斷攀升,有必要投資低碳發電科技。

-高濃度放射性廢物管理技術議題已獲解決,建議採用深層核廢料掩埋處置場,且已有數個國家執行計畫。

-核能安全仍是產業界和各國政府的優先要務,記取過去核安事故的教訓、經驗分享、及世界各國規範者和營運者的最佳作法,有助提高核安標準。

-國家法令架構和國際協定實質上支配核能利用的各個層面,有效滿足確保核能技術和材料不被誤用的需要。

-核子燃料循環和反應爐技術方面的研究努力目的在增進鈾資源利用,以及使得高放射性核廢料減至最少和開發非電領域的核能應用。

-核能也在生產醫療用同位素扮演關鍵技術角色。

報告也對決策者提出3大建議:

-就採用核能展開公共對話。

-落實並加強管理與組織架構,以確保監督核能及妥善管控核廢料。

-作出長期承諾以及執行提供一個穩定環境的能源政策,將新核能建設的投資風險降到最低。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