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名曲欣賞】《梁祝》(上)(音畫)

【新唐人2013年3月4日訊】 【编者的话】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她那獨特的民族記憶滲透在許多優秀的樂曲中世代相傳。【中國古典名曲欣賞】試圖以「具體而微」的探索,希望與您一起去探尋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真正內涵。

【中國古典名曲欣賞】梁山伯与祝英台(上)(音畫)

【中國古典名曲欣賞】梁山伯与祝英台(上)

今天為您介紹一首優美動人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取材於一個古老的民間傳說,相傳在浙江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畔,有個祝員外之女,名叫英台,人長得美麗聰穎,自幼隨兄習詩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學,恨家無良師,一心想去杭州訪師求學。祝員外見女兒求學心切,不忍使其失望,勉強應允。於是,英台女扮男裝赴杭州求學。途中邂逅赴杭求學的會稽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相讀甚歡,在草橋亭上撮土為香,義結金蘭。二人來到萬松書院,拜師入學,同窗共讀,形影不離,同學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愛山伯,但山伯卻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

梁祝分手時,依依不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斷借物撫意,暗示愛情。山伯忠厚純樸,不解其故。一年後,山伯得知真情,即上門求婚,豈知祝員外已將英台許配豪門之子馬文才。嚮往的姻緣已成泡影,二人樓台相會,淚眼相向,訴不盡的哀婉,凄然而別。

此後山伯憂鬱成疾,不久身亡。英台聞噩耗,出嫁時繞道山伯墓前祭奠,哀慟萬分,屆時風雨雷電大作,梁墓砰然裂開,英台見狀翩然躍入墳中,墓隨即複合,風停雨霽,彩虹高懸,梁祝化為一對彩蝶,翩躚飛舞,形影不離。

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越劇唱腔為素材,綜合採用交響樂與中國民間戲曲音樂的表現手法,以奏鳴曲式寫成。樂曲共分三部: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

第一部呈示部

在輕柔的弦樂顫音背景上,長笛奏出了鳥鳴般的華彩樂段,雙簧管又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題,展示出一幅風和日麗、春光明媚、草橋亭畔桃紅柳綠、百花盛開的畫面。

獨奏小提琴從柔和樸素的A弦開始,在明朗的高音區富於韻味地奏出了詩意的愛情主題。

小提琴在音色渾厚的G弦上重複主題,窈窕淑女英台放下閨秀身段女扮男裝,赴杭求學。

獨奏大提琴以坦率的音調與獨奏小提琴形成對答,山伯與英台一見如故,在草橋亭上撮土為香,義結金蘭。

真摯、純潔的友誼,奠定了兩人未來的愛情基礎,樂隊齊奏愛情主題。

第一插部為副部主題動機的變化發展,由木管和第一小提琴與獨奏小提琴相互追逐模仿而成。

結束部,由愛情主題發展而來的抒情而徐緩、時而斷續的音調,表現了祝英台有口難言,欲言又止的感情。獨奏小提琴與獨奏大提琴的相互呼應表現了梁、祝之間纏綿的對話,清淡的和聲與配器,出色地描寫了十八相送、長亭惜別、戀戀不捨的畫面。

第二部展開部

突然,音樂轉為低沉。威嚴的大鑼與定音鼓,驚惶不安的小提琴,故事進入了悲劇的開端。

英台抗婚。在古文記載中沒有「抗婚」這一內容。中國古代的兒女婚姻是由父母包辦,結婚時新人要拜父母、拜天地,它的實際意義是要得到父母和天地的承認。「抗婚」在古時會被認為是不孝不道,所以作品中加入的這一現代社會的觀念,是不合適的。然而樂曲中的銅管部的嚴峻節奏和音調,卻體現出傳統的父命如天、不容抗拒。

獨奏小提琴以戲曲散板的節奏,敘述了英台的悲痛與驚惶。樂隊以快板全奏,襯托小提琴掙扎的音調,刻畫了英台無法自主命運時的掙扎與絕望。威嚴的父命與英台的掙扎這兩種對立的音調在不同的調性上不斷出現。

最後樂曲達到高潮,樂隊全奏,充滿了英台的強烈嚮往與憧憬,但最終銅管樂果斷地奏出了無情的宿命。 (待續)

新唐人首發

相關文章
評論